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荀子禮學研究

荀子禮學研究

荀子禮學研究

定 價:¥13.00

作 者: 陸建華著
出版社: 安徽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理論

ISBN: 9787810529396 出版時間: 2004-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1cm 頁數(shù): 224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將荀子禮學置于先秦時期廣闊的思想文化背景之下,從哲學層面全面解析荀子禮學的內容、結構和體系。本書認為荀子禮學以禮的價值說明為思維的起點,以禮以解“弊”的諸子批判為終點;荀子禮學包括禮之價值論、禮之發(fā)生論、禮之本質論、禮為人本論、禮之認識論、禮樂同構論、隆禮重法論、禮以解“弊”論等內容。在禮的價值論方面,荀子用禮是先王之道、諸侯治國之道、宇宙主宰,以及禮矯性養(yǎng)欲、規(guī)范行為,證明禮的政治價值、人生價值和形上價值。在禮的發(fā)生論方面,荀子通過天人相分的論證,否定了禮與天的聯(lián)系;并由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證明了禮因“欲”生和禮為“分”生;此外,荀子還探討了具體的禮的制作問題。在禮的本質論方面,荀子判定禮主要是政治制度,兼具道德規(guī)范和宇宙之道等雙重屬性。在禮為人之本質論方面,荀子以有禮與無禮作為人物之別的標準,以言行是否合禮作為圣人與凡人的區(qū)別,以是否實踐禮作為社會等級重構的依據(jù),但是,荀子卻無法化解人性與人的本質問的對立。在禮的認識論方面,荀子視禮為認識對象,以禮有可知性和人有認知能力證明知禮的可能性,以心靈為知禮的物質器官,并限定知禮主體為圣人和君子。在禮樂同構論方面,荀子從禮的角度觀察樂,得出禮樂同功、同源、效法對象相同,禮之“別”決定樂之“和”的結論。在隆禮重法論方面,荀子援法入禮,并用政治層面的禮法并重和理論層面的禮尊法卑重新規(guī)劃二者的關系。在禮以解“弊”論方面,荀子以禮為標準批判荀子,指出諸子之“弊”在于違背禮樂。最后,本書還略論荀子禮學在荀子哲學中居于核心地位,荀子禮學是先秦儒學禮學與先秦諸子禮學的集大成者。

作者簡介

暫缺《荀子禮學研究》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序一 荀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李宗桂)
序二 (孫以楷)
引論
一、禮學·荀子禮學
二、基本思路
第一章 荀子禮學產生的思想前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學的誕生與發(fā)展
一、春秋時期禮學的誕生
二、戰(zhàn)國時期禮學的發(fā)展
第二章 禮之價值論
 一、禮的政治價值(上):先王之道
 二、禮的政治價值(下):諸侯治國之道
 三、禮的人生價值:矯性養(yǎng)欲、規(guī)范行為
 四、禮的形上價值:宇宙主宰
第三章 禮之發(fā)生論
一、天人相分:禮非天出
二、人性本惡:禮因“欲”生
三、人“群”需“分”:禮為“分”生
四、制禮主體:先王圣人
五、制禮仿效對象:天地和人
第四章 禮之本質論
 一、禮的主要方面:政治制度
 二、禮的次要方面(上):道德規(guī)范
 三、禮的次要方面(下):宇宙之道
第五章 禮為人之本質論
 一、有禮與無禮:人物之別
 二、是否合禮:圣凡之分
 三、能否行禮:等級重構標準
 四、人本人性:分離對立
第六章 禮之認識論
 一、認知對象:惟禮為上
 二、知禮前提:人之能知與禮之可知
 三、知禮器官:惟有心靈
 四、知禮主體:圣人君子
第七章 禮樂同構論
第八章 隆禮重法論
第九章 禮以解“弊”論
余論 荀子禮學的定位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