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總論大地坐標系與大地基準

大地坐標系與大地基準

大地坐標系與大地基準

定 價:¥22.00

作 者: 邊少鋒等編著
出版社: 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地質學

ISBN: 9787118038040 出版時間: 2005-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6cm 頁數: 207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面向非大地測量專業(yè)人員介紹大地坐標系和大地基準的教學或業(yè)務參考書。第1章緒論介紹大地測量研究內容、發(fā)展簡史和大地基準的概念與發(fā)展,第2章介紹常用大地坐標系及其轉換,第3章介紹我國國家大地控制網的建立與發(fā)展,第4章介紹作為大地測量數學基準參考橢球的一些數學關系及解算方法,第5章介紹作為地圖繪制數學基礎面的Gauss投影和Mercator投影,第6章根據國外有關文獻比較全面和詳細地介紹了得到廣泛應用的WGS84世界大地坐標系的定義、基本常數、正重力場模型和與其他局部大地基準的轉換,第7章簡要介紹了其他一些常見大地坐標系和基準,第8章和第9章結合航海和海用導航的特點,介紹了世界地磁模型WMM2000附和中國近海海洋概況及簡單的海洋測繪和海洋遙感知識。本書可以作為導航、航海、航天、地震、石油、水利、農業(yè)、林業(yè)、GIS、遙感等專業(yè)從事測量、導航和定位服務方面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邊少鋒,男,1961年2月生,博士。982年獲解放軍測繪學院天文大地測量專業(yè)學士學位,1985年獲解放軍測繪學院天文大地測量專業(yè)碩士學位。1985年起在解放軍測繪學院天文大地測量系任教,1988年考入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大地測量系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獲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大地測量學博士學位。1995年獲德國洪堡獎學金,并赴德國斯圖加特大學進行合作研究。1998年回國任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教授,2001年調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工作。現(xiàn)任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導航工程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大地測量和精密導航定位技術研究,研究方向為地球重力場確定理論和艦船衛(wèi)星導航。在地球重力場和地球物理場奇異積分計算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決定性進展,提出了可化與距離倒數有關奇異積分非奇異非奇異變換,并以此為基礎導出了一組求積公式,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較好評價。此外在大地測量各分支學科的數值分析和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有意義的進展。近年來先后承擔和參加了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軍隊等多項科研項目。在JournalofGeodesy和ManuscriptGeodaetica等SCI和國外刊物發(fā)表論文20多篇,已被引用20多次。曾獲得德國洪堡學者獎、海軍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等榮譽。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大地坐標系的基本概念<br>
    §1.1  大地水準面與地球橢球<br>
    §1.2  天文坐標與垂線偏差<br>
    §1.3  大地坐標的定義<br>
    §1.4  參考橢球定位<br>
  第二章  全國天文大地網的布設<br>
    §2.1  天文大地網布設總況<br>
    §2.2  1958年前大地網采用的技術標準<br>
    §2.3  1958年后大地網采用的技術標準<br>
    §2.4  天文重力水準與天文水準網的布設<br>
    §2.5  天文大地網的實測精度<br>
  第三章  1954年北京坐標系<br>
    §3.1  坐標系建立背景.<br>
    §3.2  坐標系的實現(xiàn).<br>
    §3.3  使用與存在的問題<br>
  第四章  全國天文大地網整體平差  <br>
    §4.1  工程項目的提出<br>
    §4.2  平差基本技術原則<br>
    §4.3  觀測數據選擇.<br>
    §4.4  垂線偏差與高程異常計算.<br>
    §4.5  平差技術方案<br>
    §4.6  平差結果檢核與精度<br>
  第五章  1980西安坐標系<br>
    §5.1  橢球參數選定.<br>
    §5.2  基本參考面確定.<br>
    §5.3  參考橢球定位與大地原點.<br>
    §5.4  坐標系的特點<br>
    §5.5  三、四等大地點坐標的改算<br>
  第六章  坐標系變更時地形圖的處理  <br>
    §6.1  地形圖處理的必要性.<br>
    §6.2  處理的原理與特點<br>
    §6.3  處理的方法<br>
  第七章  建立地方獨立坐標系的方法  <br>
    §7.1  建立地方獨立坐標系的目的<br>
    §7.2  長度的歸化與高斯投影改化<br>
    §7.3  建立地方獨立坐標系的幾種方法<br>
    §7.4  抵償坐標系問題<br>
    §7.5  地方獨立坐標系橢球參數與坐標計算<br>
<br>
    第二篇  高程基準與高程控制網<br>
<br>
  第八章  有關高程基準的基本概念  <br>
    §8.1  高程基準面<br>
    §8.2  正高.<br>
    §8.3  正常高.<br>
    §8.4  力高.<br>
  第九章  建立高程基準的一般方法  <br>
    §9.1  建立國家高程基準的基本任務<br>
    §9.2  海洋潮汐的基本規(guī)律<br>
    §9.3  驗潮<br>
    §9:4  驗潮站的設立與標定<br>
    §9.5  平均海面的計算與標定<br>
    §9.6  國家水準原點<br>
  第十章  1956年黃海高程基準<br>
    §10.1  基準建立的必要性<br>
    §10.2  基本驗潮站的選定  <br>
    §10.3  青島驗潮站<br>
    §10.4  國家水準原點與原點網  <br>
    §10.5  1956年黃海高程基準的建立<br>
    §10.6  統(tǒng)高程基準的實現(xiàn)  .<br>
  第十一章  舊高程基準及其轉換關系  <br>
    §11.1  利用舊高程基準的有關說明  <br>
    §11.2  大連高程基準.<br>
    §11.3  大沽高程基準<br>
    §11.4  廢黃河高程基準  <br>
    §11.5  吳淞高程基準.<br>
    §11.6  坎門高程基準<br>
    §11.7  珠江高程基準.<br>
    §11.8  羅星塔高程基準  <br>
    §11.9  秀英高程基準<br>
    §11.10  榆林高程基準<br>
  第十二章  1985國家高程基準<br>
    §12.1  重新確定國家高程基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br>
    §12.2  重新確定高程基準的主要依據  <br>
    §12.3  1985國家高程基準面的確定<br>
    §12.4  1985國家高程基準面與我國沿海海面的關系<br>
    §12.5  國家水準原點高程的重新確定  <br>
    §12.6  海南島高程基準的統(tǒng)  <br>
  第十三章  國家高程控制網的建立  <br>
    §13.1  布設的基本原則  <br>
    §13.2  我國第一期一、二等水準網的布設  <br>
    §13.3  國家、二等水準網的布設<br>
    §13.4  國家等水準網的復則<br>
    §13.5  布測綜述  <br>
  第十四章  各期水準網點的高程變化分析  <br>
    §14.1  第一期與第二期水準點的高程變化  <br>
    §14.2  第二期與復測水準點的高程變化<br>
    §14.3  增強國家高程控制網的現(xiàn)勢性  <br>
  第十五章  現(xiàn)代高程基準研究<br>
    §15.1  現(xiàn)代大地測量對高程基準提出的要求  <br>
    §15.2  區(qū)域高程基準的改進  <br>
    §15.3  統(tǒng)全球高程基準的必要與可能.<br>
    §15.4  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統(tǒng)一高程基準實踐  <br>
    §15.5  統(tǒng)一全球高程基準的基本思路  <br>
  第十六章  深度基準  <br>
    §16.1  深度基準概念<br>
    §16.2  我國深度基準<br>
    §16.3  理論深度基準面計算公式<br>
    §16.4  使用深度基準的一些說明  <br>
    §16.5  世界一些國家(地區(qū))采用的深度基準面<br>
<br>
    第三篇  重力基準與大地水準面<br>
<br>
  第十七章  重力和重力測量  <br>
    §17.1  重力的基本概念  <br>
    §17.2  重力測量的作用  <br>
    §17.3  重力測量的方法  <br>
  第十八章  世界重力基準的回顧  <br>
    §18.1  重力基準與重力系統(tǒng)的一般說明  <br>
    §18.2  維也納重力基準<br>
    §18.3  波茨坦重力基準<br>
    §18.4  國際重力基準網1971(1GSN71)  <br>
    §18.5  國際絕對重力基準網(1AGBN)<br>
  第十九章  我國的重力基準  <br>
    蛋Ig.1  1957國家重力控制網及其重力基準<br>
    §19.2  1985國家重力基本網及其重力基準<br>
    §19.3  57網"85網重力系統(tǒng)重力值的轉換.<br>
    §19.4  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及其重力基準.<br>
    §19.5  國家級重力儀檢定基線及格值標定場  <br>
  第二十章  2000中國似大地水準面(OQG2000)<br>
    §20.1  實施概況  <br>
    §20.2  似大地水準面計算  <br>
    §20.3  精度評估  <br>
    第四篇  國際地心參考系與國家空間大地網<br>
  第二十一章  WGS 84的建立<br>
    §21.1  WGS 72的建立  <br>
    §21.2  WGS 84的實現(xiàn)  <br>
    §21.3  若干跟蹤站坐標及其優(yōu)化<br>
  第二十二章  WGS 84的定義<br>
    §22.1  坐標框架  <br>
    §22.2  橢球參數  <br>
    §22.3  地球重力場<br>
    §22.4  大地水準面.<br>
  第二十三章  WGS 84的應用<br>
    §23.1  聯(lián)結各國參心坐標系  <br>
    §23.2  全球統(tǒng)的導航基準<br>
    §23.3  地球動力學研究及應用  <br>
  第二十四章  國際地球參考框架(ITRF)的定義  .<br>
    §24.1  概述  <br>
    §24.2  ITRF的定義<br>
  第二十五章  ITRF的建立與維持<br>
    §25.1  建立和維持遵循的原則  <br>
    §25.2  ITRF 88ITRF 93.<br>
    §25.3  ITRF 94  .<br>
    §25.4  ITRF 96  <br>
    §25.5  I1TRF 97  <br>
  第二十六章  坐標系間的坐標轉換  <br>
    §26.1  不同大地坐標系轉換的必要性和意義<br>
    §26.2  不同大地坐標系三維轉換的模型<br>
    §26.3  不同大地坐標系的二維轉換方法  <br>
    §26.4  高斯平面坐標系的二維轉換方法  <br>
  第二十七章  國家GPSA級網<br>
    §27.1  A級網的布設  <br>
    §27.2  A級網的數據處理及其精度  <br>
    §27.3  A級網的復測概況  <br>
    §27.4  復測A級網的數據處理及其精度<br>
  第二十八章  國家GPSB級網<br>
    §28.1  B級網布設目的與結構  <br>
    §28.2  B級網的施測  .<br>
    §28.3  同步基線的精處理<br>
    g 28.4  B級網的整體平差  <br>
    §28.5  整體平差結果的精度  <br>
  第二十九章  國家GPSA、B級網對全國天文大地網的檢核  <br>
    §29.1  概述  <br>
    §29.2  A級網與全國天文大地網的比較  <br>
    §29.3  B級網與全國天文大地網的比較  .<br>
    §29.4  對我國天文大地網的應變分析  <br>
  第三十章  2000國家GPS大地控制網<br>
    §30.1  網的構成  .<br>
    §30.2  平差數據準備與預處理.<br>
    §30.3  平差模型與基本步驟  <br>
    §30.4  2000國家GPS大地控制網與全國天文大地網聯(lián)合平差<br>
  參考文獻 </div></td>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