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有許多名字。幾乎居住在江邊的民族都為它取過名字,有的稱它“太陽之子”,有的稱它“幸福之母”,有的稱它“百萬大象之江”?!盀憸娼边@個名字是彝族對它的稱呼,意思是“老虎墜落的深谷”。古代,大江之畔曾出現(xiàn)過哀牢王國、真臘王國、瀾滄王國、南詔大理國、八百媳婦國等神話般的古國。于是,有人稱這條大江為“印度支那文化的臍帶”。如今,它還保留有“黃金水道”、“東方多瑙河”的美稱。它發(fā)源于中國西南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流經西藏東部和云南西部,自我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出境后改稱湄公河,又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等5個國家,注入太平洋,全長4880公里。它是亞洲第六大河,東南亞第一巨川,是一條貫穿東南亞的重要國際河流。地質學家發(fā)現(xiàn),這條江是一個巨大的地球剖面,記錄了地質變化的全過程,稱它為世界地質的迷宮;地震學家面對沿江排列的火山群,認為這里是地震預防的天然實驗室;地礦學家發(fā)現(xiàn)這個斷裂谷的兩岸,礦藏無比豐富,是開發(fā)者的大舞臺;橋梁學家驚嘆這里是古今橋梁的博物館;水利學家面對這深陷的河谷,夢想建造世界第一流的大壩;動物學家、植物學家則在這里看到了動、植物發(fā)展的活化石……如果想見識人類的發(fā)展和證明文化的多樣性,那就到瀾滄江,因為瀾滄江幾乎就是一個世界古老文化的縮影。自然生態(tài)與人類社會天衣無縫的整合,人類社會發(fā)展從原始到現(xiàn)代的完整系列,人類前赴后繼、不死不滅的創(chuàng)造精神,無不一一呈現(xiàn)于此。在這里,一切都是多樣化的。人分為20多個民族和上百種民族支系,房屋建筑形態(tài)各異,民族服飾千差萬別,宗教文化洋洋大觀,而許多事物常令人百思不解……1989年8月,我們開始了渴望已久的瀾滄江之行。從昆明乘車出發(fā),沿滇緬公路西行,僅一一天便達瀾滄江邊。人佇立江邊,猶如墜人深陷的大地裂縫中,兩岸絕壁林立、萬嶺插天、植被蔥蘢,一條與江面同寬的藍天蜿蜒頭頂。這里,雖江水滔滔、山風徐徐,卻暑氣難當。向導告訴我們:“要上高山,得多帶衣裳。這里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我們沿著一一條彎曲于草叢灌木的山道向高山前進。到了半山,暑氣全消,眼前大樹挺拔,云南松、扁柏、野核桃、青楓、水冬瓜等針葉、闊葉樹木混交成林。再往上,已是寒氣逼人,林木稀疏,四周都是高山灌叢、草甸、荒漠和雪峰了。瀾滄江流域由于江水的切割作用,地勢高低懸殊,特別是其上游地區(qū),幾乎每一座山,都是一個由山腳到山頂春夏秋冬立體分布的奇妙世界。然而,這僅僅是瀾滄江的立體小氣候。瀾滄江發(fā)源于世界屋脊,流經青藏高原南坡,沿橫斷山巨大的河谷奔流入海。由于跨緯度南行,經歷不同的氣候帶,又因為上游至下游地勢高低懸殊近4000米,于是,大江上下,氣候植被大相徑庭。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