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原是西域寶馬,與蒲梢、魚目、汗血并稱四駿,后人常用來指那些才華出眾的少年英才。南朝梁揚昱曾稱贊堂弟楊愔(字遵彥)說:“此兒駒齒未落,已是吾家龍文。更十歲后,當求之千里外?!焙髞項類止徊环?,梁武帝時官太子太保,封開國公。楊臣諍取龍文見鞭影而奮蹄疾馳之意,名其書為《龍文鞭影》,希望“凡屬駒齒未落者,皆當見鞭影而馳,以無負不佞校雔之苦志”(《龍文鞭影序》)。其寄望童蒙之意,殷殷至深。明清兩代,《龍文鞭影》風行塾間。正如清李思綬所說:“明賢《龍文鞭影》一書,風行已久。童子入塾后,為父師者,瑕即課其記誦。”但是,由于其書皆是四字句,一句一人一事,甚或一句二人二事,幼童不易理解。為了幫助家長和孩子們閱讀,還特意增加了“講解”帝一部分,對原文涉及的內容、背景及蘊涵的文化意義,作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