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村家族》敘述中國一個小小村莊中的社會生活史。作為三篇著述之合編,它從不同側面透視了一個遠離中國“核心區(qū)”遙遠的村莊的社區(qū)史,在繼承中反思了漢學人類學宗族理論的“東南模式”。在溪村對作為地方政治和觀念形態(tài)的家族展開歷史和人類學研究,使我們看到一個“血緣群體”如何走出“古代”,如何進入“近代”。溪村人在逐步脫離文化母體的過程中,要面對強化的國家和“反民間文化”的“大眾文化”,要面對現(xiàn)代文化對于社區(qū)“小傳統(tǒng)”的壓抑。他們怎樣適應?怎樣在日常生活和“非常儀式”中再度創(chuàng)造社區(qū)生活的活力?他們那些圍繞復興傳統(tǒng)活力而展開的努力,對于我們這些可能已過快地適應了現(xiàn)代文化的人們有什么啟發(fā)?文本的“小地方敘事”,為我們理解這些問題提供了局部但并非無關全局的說明和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