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C.G.曼涅海姆1906-1908年亞洲之旅所攝照片的選編。早在計劃“芬蘭攝影家眼中的中國”展覽時就有了出版本書的設想。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看,由芬蘭一烏格爾協會保存在國家文物委員會檔案中的曼涅海姆的資料都是富于啟示性的。這些收藏生動地展示了一個遙遠而逝去的世界,以及我們知之甚少的民族和早已不存在的許多事物和生活方式。參展的10幅作品受到廣泛的注意(這個展覽是維克多·巴爾索科維奇攝影中心主題為“150年芬蘭攝影史”活動的一部分),部分原因,毫無疑問,來自公眾對這些充滿歷史神秘感和異國情趣的形象的好奇,但它們僅以平裝本少量再版過,且多數是以曼涅海姆旅行記插圖的方式出現的。上述情況引發(fā)了出版攝影集的想法,以期使這些照片獲得應有的關注。設想的實現主要歸功于尤卡·庫孔農——本書的倡議者,以及哈里·海倫——他以其專業(yè)能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目前的這卷書包括87幅照片,其中大部分以前未曾出版。盡管在書中它們以時間順序出現,本書卻并非曼涅海姆旅程的逐13描述,也非任何旅行日志,而僅僅是一本攝影選集。選擇的標準主要是美學方面的,但時間因素也起了作用:曼涅海姆在途中自己沖洗膠卷,條件常常很差,多年之后,不少易損的硝基底板腐蝕嚴重,以至不得不舍棄旅程的一些部分——因為找不到一張保存較好的底片。本書是C.G.曼涅海姆1906-1908年亞洲之旅所攝照片的選編。早在計劃“芬蘭攝影家眼中的中國”展覽時就有了出版本書的設想。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看,由芬蘭一烏格爾協會保存在國家文物委員會檔案中的曼涅海姆的資料都是富于啟示性的。這些收藏生動地展示了一個遙遠而逝去的世界,以及我們知之甚少的民族和早已不存在的許多事物和生活方式。參展的10幅作品受到廣泛的注意(這個展覽是維克多·巴爾索科維奇攝影中心主題為“150年芬蘭攝影史”活動的一部分),部分原因,毫無疑問,來自公眾對這些充滿歷史神秘感和異國情趣的形象的好奇,但它們僅以平裝本少量再版過,且多數是以曼涅海姆旅行記插圖的方式出現的。上述情況引發(fā)了出版攝影集的想法,以期使這些照片獲得應有的關注。設想的實現主要歸功于尤卡·庫孔農——本書的倡議者,以及哈里·海倫——他以其專業(yè)能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目前的這卷書包括87幅照片,其中大部分以前未曾出版。盡管在書中它們以時間順序出現,本書卻并非曼涅海姆旅程的逐13描述,也非任何旅行日志,而僅僅是一本攝影選集。選擇的標準主要是美學方面的,但時間因素也起了作用:曼涅海姆在途中自己沖洗膠卷,條件常常很差,多年之后,不少易損的硝基底板腐蝕嚴重,以至不得不舍棄旅程的一些部分——因為找不到一張保存較好的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