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纖維是地球上最為豐富的可再生資源,具有轉變成能源、食品、飼料、化工原料的巨大潛力,利用生物技術可使這個轉變過程高效、清潔地進行。本書從植物纖維的主要組成(如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及其結構入手,提出了天然纖維素原料“組分分離”、“分層、多級利用”、“生物量全利用”等新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重點介紹生物技術在天然纖維素原料中的應用。從中可以看到,將纖維素原料當成多級資源,通過生物技術的轉化使其在生態(tài)農業(yè)、清潔能源、材料化工、制漿造紙等行業(yè)充分發(fā)揮作用,進而形成別具特色的天然纖維素原料生態(tài)工業(yè)園。本書可供從事纖維素科學研究、教學的科技人員及研究生閱讀,也可為從事農業(yè)資源利用和產業(yè)開發(fā)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參考。[前言]生物質是指由植物或動物生命體而衍生得到的物質的總稱,主要由有機物組成。我國年產生物質總量近50億噸(干重),含有的潛能相當于20億噸石油,為我國當前一次性能源耗量的3倍。其中植物生物質如農作物秸稈、蔗渣、蘆葦和竹子等,總量已超過10億噸。就植物生物質的結構來看,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組成,本書姑且稱這類生物質為天然纖維素原料。綠色化學的興起,循環(huán)經濟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提出,使天然纖維素原料轉化和利用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視和廣泛應用。特別是隨著生物技術的興起與發(fā)展,為天然纖維素原料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技術平臺。關于生物技術在天然纖維素原料中應用的報道很多,但遺憾的是,國內至今沒有一本關于天然纖維素原料生物技術方面的專著或出版物。為彌補這一缺憾,也為了將我們幾十年來對天然纖維素原料生物技術進行大量研究所積累下的一些經驗與國內的同行進行交流,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我們自身的工作,撰寫了本書,希望借此書拋磚引玉,為我國在生物質利用技術方面得到更快的發(fā)展而盡綿薄之力!由于國內已經習慣將“天然纖維素原料、植物纖維原料或木質纖維素”統(tǒng)稱為“纖維素”,因此把書名定為《纖維素生物技術》。本書首先從天然纖維素原料化學結構入手,接著重點介紹其生物學基礎,而更大的篇幅則留給了生物技術在天然纖維素原料開發(fā)中的應用。作者在此領域十幾年工作的成效,得益于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培基教授和曲音波教授的入門指導,得益于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李佐虎研究員給予的工程學教育和無私幫助,使本人得到纖維素生物技術很好的系統(tǒng)培訓;作者在該領域的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2004CB719700)、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2003AA514023)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KJCX2SW206)的資助;另外,我的十幾位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對本書出版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博士研究生徐建、劉麗英、李冬敏、靳勝英、丁文勇、遲菲以及博士后楊森參與本書中部分章節(jié)的寫作和許多文字工作;在本書編著過程中,參考了大量國內外前輩和同行們撰寫的書籍和期刊論文資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書中有不當之處,誠請讀者批評指正,并歡迎來函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