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的主題在探索本體詮釋學在一個族群或一個傳統(tǒng)的思想與文化轉向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具有的地位。這種轉向必須具有本體意識的結構和重構的兩個方面。本輯即是以《本人本的解構和重建》為題,由作者邀請與任命韓君組稿并擔任執(zhí)行主編編輯形成。韓君與作者在第二屆國際道家會議上認識,當時曾與他進行了有益的學術交流。后來,作者又與他在東京相會,他對作者發(fā)展的本體詮釋學有深切的體會,作者對他進行日本近現(xiàn)代的學術和文化革新運動的研究也有興趣,尤其是看重他對日本在18世紀前半期到19世紀初期古學的興起及其影響的研究。此項研究日本學界也從無定讞之作,而韓君以其深厚的日文根底與豐富的中國古代與中世思想史的基礎深入到荻生徂徠、太宰春臺和海保青陵的原著之中,并參考大量中日文獻,寫出了備受中日學界重視的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的博士論文,并于2003年首用中文在中國出書,在本輯的集文中,我們更進一步從日本古學的發(fā)生與中國先秦儒家與法家的發(fā)展方面分析與彰顯本體意典范的轉化、結構與重建同時在方法學與本體學上極大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地分析與彰顯了基于本體典范的詮釋與對新的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進行思想的整合和建立新的本體典范時代的重要性。在理論上,不但彰顯本體意識包含了一個“效果歷史”的重建,也彰明理解與詮釋是重建社會價值和規(guī)范的重要途徑。然而,我又指出本體的意義不限制于“效果歷史”之中,它具有深刻的本體論、知識論和價值哲學的含義。對于此點,作者在本輯特別著文予以說明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