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本體與詮釋(第四輯 本體的解構與重建 對日本思想史的新詮釋)

本體與詮釋(第四輯 本體的解構與重建 對日本思想史的新詮釋)

本體與詮釋(第四輯 本體的解構與重建 對日本思想史的新詮釋)

定 價:¥32.00

作 者: 成中英主編
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叢編項: 對日本思想史的新詮釋
標 簽: 中國哲學

ISBN: 9787806817032 出版時間: 2005-07-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1cm 頁數(shù): 42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輯的主題在探索本體詮釋學在一個族群或一個傳統(tǒng)的思想與文化轉向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具有的地位。這種轉向必須具有本體意識的結構和重構的兩個方面。本輯即是以《本人本的解構和重建》為題,由作者邀請與任命韓君組稿并擔任執(zhí)行主編編輯形成。韓君與作者在第二屆國際道家會議上認識,當時曾與他進行了有益的學術交流。后來,作者又與他在東京相會,他對作者發(fā)展的本體詮釋學有深切的體會,作者對他進行日本近現(xiàn)代的學術和文化革新運動的研究也有興趣,尤其是看重他對日本在18世紀前半期到19世紀初期古學的興起及其影響的研究。此項研究日本學界也從無定讞之作,而韓君以其深厚的日文根底與豐富的中國古代與中世思想史的基礎深入到荻生徂徠、太宰春臺和海保青陵的原著之中,并參考大量中日文獻,寫出了備受中日學界重視的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的博士論文,并于2003年首用中文在中國出書,在本輯的集文中,我們更進一步從日本古學的發(fā)生與中國先秦儒家與法家的發(fā)展方面分析與彰顯本體意典范的轉化、結構與重建同時在方法學與本體學上極大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地分析與彰顯了基于本體典范的詮釋與對新的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進行思想的整合和建立新的本體典范時代的重要性。在理論上,不但彰顯本體意識包含了一個“效果歷史”的重建,也彰明理解與詮釋是重建社會價值和規(guī)范的重要途徑。然而,我又指出本體的意義不限制于“效果歷史”之中,它具有深刻的本體論、知識論和價值哲學的含義。對于此點,作者在本輯特別著文予以說明和論述。

作者簡介

  成中英,1935年生于南京,祖籍湖北陽新縣。美籍華人學者,哲學史家,被部分學者認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本科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但對哲學有興趣,受方東美的影響較大,尤重視《易經》和《老子》。1955年為臺灣大學哲學系研究生。1957年赴美國留學,先后獲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哈佛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1973年在美國創(chuàng)辦《中國哲學季刊》,并任主編。1985年創(chuàng)設美國遠東高級研究學院。曾任臺灣大學客座教授兼系主任、哲學研究所所長?,F(xiàn)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國際中國哲學會榮譽會長.國際《易經》學會會長。成中英為學以西方哲學家蒯因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思想,博采中國古代諸家之長,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方法,主要體現(xiàn)在其"本體詮釋學”方而,此不具論。成中英并不承認自己是新儒家,他對道家和佛教中有價值的東西也加以肯定和宣揚,認為自己所關心的是“中國哲學”的整體,而不是儒家一家的的傳統(tǒng)及其前途與重建。他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對儒學進行研究,認為孔子是以“仁”為中心,深切關注整個人類的福祉,孜孜不倦地探求自己內在和外在生命意義與真理;孔子以一種自我修養(yǎng)及精神成長的內在歷程,給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種理想的形式和發(fā)展并完成人的心靈與精神之具體范例。成中英對宋明理學也有一定的研究,他綜合孔子、二程、朱熹的哲學,認為儒家思想的基本命題是理知即良知,良知即理知,知識與道德二者互為基礎,這是中國哲學獨有的智慧,這一智慧可以解救西方理性主義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所遇到的困境,從而使人類文明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fā)展。成中英對中國哲學如何落實到現(xiàn)實社會中去的思考,主要在管理哲學的方面有一定論述,以為中國哲學能夠應用到現(xiàn)代管理科學中去。成中英的著作主要有:《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知識與價值》、《中國現(xiàn)代化的哲學省思》、《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世紀之交的抉擇》等:另有英文著作《歸納理論》、《心物同一問題》、《戴震〈原善〉研究》等。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本體的解構與重建
上編 近世·近代
本體詮釋學的本體結構與詮釋結構:兼論當代中國哲學的詮釋思維結構 后現(xiàn)代性(解構本體)與后后現(xiàn)代性(重構本體)
本體詮釋與創(chuàng)造歷史:兼論日本近代思想的內部變革
本體詮釋學視野中的日本現(xiàn)代哲學史
林羅山的孫吳兵法觀
——從與朱熹及南宋事功派相比較的觀點出發(fā)
中江藤樹與“孝”的思想
熊澤蕃山的“時處位”思想
從善的確立形態(tài)看伊藤仁齋的“道”
徂徠學中“道”的形態(tài)
太宰春臺的“人情物理”論與法學哲學的展開
海保青陵與日本近世新法家
徂徠學與儒法治世觀
日本近代史觀對“仁”的次位安置
下篇 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
論“京都支那學”的開創(chuàng)者
——狩野直喜的思想與性格
“場所”:來自根本處的思索
西谷啟治的“退步”思想
——通過“虛無”至“絕對的此岸”
丸山真男的思想世界
后現(xiàn)代語境中“思想性話語歷史的固有秩序”
——柄谷行人的書寫語言批判的思想性
附錄 作(譯)者簡介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