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DSP的結構和功能
1.1 ADI公司DSP的特點 1
1.2 SHARC系列DSP的分類 1
1.3 ADSP 2106x并行浮點DSP處理器結構和功能 3
1.3.1 運算單元 4
1.3.2 控制單元 5
1.3.3 地址產生器和總線 6
1.3.4 中斷 6
1.3.5 寄存器組成 6
1.3.6 存儲器 7
1.3.7 DMA 10
1.3.8 鏈路口和串口 10
1.4 ADSP 2106x的硬件接口設計 10
1.5 思考題 12
第2章 DSP與存儲器接口
2.1 存儲器種類 13
2.2 等待模式 14
2.2.1 軟等待訪問模式 15
2.2.2 硬等待訪問模式 16
2.2.3 軟等待和硬等待 16
2.3 譯碼和片選 18
2.4 DSP與SRAM接口 19
2.5 DSP與EPROM接口 22
2.5.1 DSP的EPROM引導流程 22
2.5.2 DSP訪問引導EPROM的方法 24
2.6 DSP與Flash接口 24
2.6.1 用8位Flash作引導存儲器 25
2.6.2 用48位Flash作程序存儲器 32
2.6.3 用大容量Flash 35
2.7 DSP與多端口存儲器接口 39
2.7.1 DSP與FIFO的接口 39
2.7.2 DSP與雙口RAM的接口 41
2.8 DSP與SDRAM接口 42
2.9 DSP與同步突發(fā)SRAM(SBSRAM)的接口 48
2.10 思考題 51
第3章DMA應用
3.1 總線DMA 52
3.1.1 主機方式 53
3.1.2 握手方式和其他方式 55
3.1.3 鏈式DMA 59
3.1.4 共享總線下的DMA 61
3.2 鏈路DMA 63
3.3 二維DMA 65
3.4 串口DMA 66
3.5 思考題 67
第4章A/D和D/A電路設計
4.1 A/D和D/A轉換器 68
4.1.1 采樣速度 68
4.1.2 量化位數 70
4.1.3 量化位數和采樣速度的轉換 70
4.1.4 其他因素 71
4.2 總線與A/D接口 72
4.3 串口與串行A/D相連 76
4.4 DSP與D/A接口 78
4.5 思考題 79
第5章 擴展的DSP接口
5.1 擴展的異步串口 80
5.1.1 8251接口 81
5.1.2 16650接口 85
5.2 數據/地址總線復用接口 95
5.2.1 DSP與時鐘芯片的接口 95
5.2.2 DSP與CAN總線的接口 98
5.3 擴展DSP的I/O和中斷 99
5.4 DSP主機與CPCI/PCI總線的連接 100
5.4.1 WB]基于CPCI總線的DSP緊耦合系統(tǒng) 101
5.4.2 橋接芯片PCI 9054 108
5.4.3 DSP的主機接口 116
5.4.4 PCI總線 120
5.4.5 Compact PCI 125
5.5 思考題 129
第6章 電路設計
6.1 電源設計 130
6.1.1 DC/DC變換 130
6.1.2 多電源工作 132
6.1.3 電源和地的去耦 133
6.2 時鐘電路與復位電路 133
6.3 驅動與隔離 134
6.4 電平轉換器 136
6.5 DSP的仿真接口 138
6.6 DSP與FPGA的結合 139
6.7 測試和自檢功能 140
6.7.1 信號測試 140
6.7.2 電路的自檢功能 141
6.8 DSP的電路板設計 142
6.8.1 信號完整性 142
6.8.2 電磁兼容性設計 145
6.8.3 高速模數混合系統(tǒng)的接地 148
6.8.4 印制電路板的層分布 152
6.8.5 DSP電路設計要點 156
6.9 系統(tǒng)設計的考慮 161
6.9.1 系統(tǒng)結構 161
6.9.2 調試和加載 162
6.9.3 功耗和散熱 163
6.10 DSP的程序保護 163
6.11 抗干擾設計 165
6.11.1 看門狗方法 165
6.11.2 軟件代碼設計 167
6.12 電路初調 169
6.13 思考題 171
第7章DSP的軟件開發(fā)
7.1 DSP的軟件開發(fā)流程 172
7.2 開發(fā)工具VisualDSP++概述 173
7.3 集成開發(fā)環(huán)境 174
7.3.1 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工程文件 175
7.3.2 設置工程選項 175
7.3.3 添加或編輯工程源文件 181
7.3.4 生成一個調試版的工程 182
7.3.5 調試一個工程 183
7.3.6 一個正式版的工程 183
7.4 選擇合適的調試平臺 183
7.4.1 安裝仿真器驅動軟件 183
7.4.2 選擇調試平臺 186
7.4.3 多處理器調試 189
7.5 程序調試操作 191
7.6 程序性能分析操作 191
7.6.1 Trace操作 192
7.6.2 Profile操作 192
7.6.3 Statisca Profiling操作 193
7.7 設置觀察點和斷點 193
7.8 模仿硬件環(huán)境 194
7.9 寄存器窗口操作 195
7.10 存儲器窗口操作 195
7.11 其他窗口操作 197
7.12 編寫鏈接描述文件 198
7.13 編程練習 202
7.13.1 DFT匯編例子 202
7.13.2 C代碼例子 203
7.13.3 C和匯編代碼 207
7.13.4 數據繪圖(Plotting) 210
7.13.5 統(tǒng)計評估 212
7.14 編程分析 214
7.14.1 離散傅里葉變換(DFT) 214
7.14.2 FIR有限沖激響應濾波器 217
7.14.3 矩陣相加 218
7.15 編程舉例 220
7.15.1 編程方法 220
7.15.2 中斷的用法 225
7.15.3 算法子程序 226
7.16 數據格式 234
7.17 與早期編程方法的區(qū)別 236
7.18 ADSP 2106x指令集 238
7.18.1 指令總表 239
7.18.2 指令簡述 242
7.18.3 條件碼 245
7.18.4 ALU運算 247
7.18.5 移位器操作 250
7.18.6 乘法器操作 252
7.18.7 多運算指令 255
7.19 思考題 256
第8章ADSP 2116x系列DSP的應用
8.1 ADSP 21160與早期SHARC DSP的區(qū)別 258
8.1.1 總體功能上的區(qū)別 258
8.1.2 第二套運算核(PEy) 260
8.1.3 兩套運算部件 261
8.1.4 單指令多數據(SIMD) 261
8.1.5 循環(huán)緩沖模式 264
8.1.6 寄存器的廣播式加載模式 265
8.1.7 內部存儲器長字(64位)訪問 265
8.1.8 程序的引導 266
8.1.9 標志數值寄存器(FLAGS) 267
8.1.10 同步突發(fā)模式 268
8.2 ADSP 21161與其他SHARC的區(qū)別 268
8.2.1 ADSP 21161的鏈路接口 269
8.2.2 ADSP 21161的串行外設接口SPI 269
8.3 雙電壓啟動流程 274
8.4 ADSP 2116X的PCB板布線 275
8.5 思考題 276
參考文獻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