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在甘地夫人頒布“緊急狀態(tài)”令前后,奈保爾再次探訪他曖昧難明的祖籍印度。與第一次(《幽黯國度》)感受到的震驚、憤怒、羞愧與鄙夷不同,這次他感到自己的游歷“不能僅僅是看風景”。在滿目瘡痍的現(xiàn)實表象下,他看到的印度,是其被殖民的歷史,幾千年的宗教文化,種姓制度,甘地主義……共同影響塑形的結果。作為被征服者,印度“知性上已寄生于的文明”,因此,獨立后的印度,顯得毫無創(chuàng)造力,知性枯竭,無力自衛(wèi),已經是個早已被挫敗的國度。奈保爾爵士(1932-),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32年出生于特里尼達島上的一個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獲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1953年取得學位后遷居倫敦,任職英國廣播公司,1957年以《神秘按摩師》正式開始寫作生涯。奈保爾的作品以小說和游記為主,兩者均獲高度評價。代表作有:《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河灣》、《印度三部曲》等。在成為諾貝爾獎得主之前,奈何爾已收獲無數榮譽,如英國最富聲望的布克獎、毛姆小說獎、萊思紀念獎、霍桑登獎等。1993年,獲頒第一屆大衛(wèi)·柯恩英國文學獎,該獎旨在表揚“尚在人世的英國作家一生的成就”。1990年,奈保爾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這一次的探訪,奈保爾對印度和印度文化投入了更為復雜的理性和情感。尖俏的諷刺讓位于沉郁乃至悲愴的分析與描述。千年古國的難題一一揭示,現(xiàn)實中的國度卻未找到再生的原點。奈保爾的困境是印度的困境,也是我們的困境。本書頗為激越,但也證明像奈保爾這樣的小說家,可更快速也更有效地指出問題所在,比之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小組和各式專家有過之而不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