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
第一編中國近代新式教育的產生與發(fā)展
第一章近代新教育的萌芽
一“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下傳統(tǒng)教育的困惑
(一)盛世之后的衰敗
(二)兩種沖擊
(三)藥方只販古時丹
二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一)京師同文館的創(chuàng)辦及增設天文算學館所引起的爭論
(二)福建船政學堂:從“西語”到“西藝”的轉變
(三)求新知于世界:留學生派遣——變革傳統(tǒng)教育重要途徑的開通
(四)傳統(tǒng)教育體制變革中所體現(xiàn)的近代因素
三成就、特點與問題
(一)主要成就
(二)特點與問題
第二章傳統(tǒng)教育的轉型
一從“兵戰(zhàn)”到“學戰(zhàn)”——維新運動時期的教育改革
(一)變革速率的加快
(二)百日維新期間的除舊布新舉措與京師大學堂
二教育近代化一大步
(一)傳統(tǒng)教育體制變革的深入
(二)留學潮流的勃興
(三)新式學堂的迅猛發(fā)展
第三章新教育的勃發(fā)
一民初教育新氣象
(一)采取緊急措施,穩(wěn)定全國教育秩序
(二)頒布民國教育宗旨,培養(yǎng)共和國新國民
(三)經緯萬端,必先以規(guī)定學校系統(tǒng)為入手之方法
(四)遴選人材,“給教育立一個統(tǒng)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計”
(五)民初教育改革簡評
二沉渣的泛起
(一)尊孔與讀經
(二)對民初教育改革的反動
三20世紀20年代教育改革面面觀
(一)興起原因及改革之動力
(二)改革的主要成果
(三)改革的顯著特點
第二編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演進與西方教育理論的傳播
第四章近代教育制度的演進
一近代教育制度的第一塊基石
(一)《癸卯學制》的基本內容及特征
(二)“學生”與“先生”的比較
二近代教育制度本質意義的體現(xiàn)
(一)《壬子癸丑學制》的基本內容及特征
(二)理想與現(xiàn)實
三順應世界教育發(fā)展潮流的新努力
(一)《壬戌學制》的基本內容及特征
(二)多元取向中的主旋律
(三)結合國情的不懈探索
(四)制度層面變革的歷史反思
第五章西方教育理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
一西方教育理論傳入的前奏
(一)西士東來
(二)國門內外的求索
二西方教育理論的傳播歷程
(一)傳播的主要階段、實際影響及特點
(二)傳播的主要媒介及途徑
(三)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尋求
第三編中國近代教育家群體研究
第六章時代的造就與選擇
一地域結構:沿海、沿江口岸地區(qū)的特殊經歷
(一)教育近代化早期重要人物經歷分析
(二)維新運動至辛亥革命期間重要人物經歷分析
(三)民國前期重要人物經歷分析
二科層結構:思想倡導與付諸實施的不同角色
(一)三個個案
(二)歷史與現(xiàn)實的制約
三知識結構:“通才——專才——國民——公民”,傳統(tǒng)人才觀的演變
(一)知識結構改變的原因
(二)從知識結構的改變到人才觀的轉變
第七章順應時變各領風騷(上)
一先覺者的啟迪:馮桂芬、王韜的思想貢獻
(一)晚清人才觀的轉變
(二)從“師夷長技”到“博采西學”
(三)近代學制思想的萌芽
二出入于“商戰(zhàn)”、“學戰(zhàn)”之間:鄭觀應與盛宣懷
(一)“實業(yè)與人才相表里”:求富致強的新思路
(二)培養(yǎng)“專才”的辦學思想及模式
三晚清“第一通曉學務之人”:張之洞
(一)儒臣治學的風范
(二)《勸學篇》及張之洞的思想歸宿
(三)從“江楚三折”到《癸卯學制》
四“萬木森森散萬花”:康有為與梁啟超
(一)“托古”與“維新”的結合
(二)推動人才教育向國民教育的轉換
(三)師生之間:傳承與發(fā)展
第八章順應時變各領風騷(下)
五異源同流:嚴復與王國維
(一)突破“中體西用論”的思想框架
(二)從不同源頭引入西方近代哲學的“活水”
(三)教育宗旨的著眼點:群體與個體
六“實業(yè)與教育迭相為用”:張謇與黃炎培
(一)從“實業(yè)救國”到“教育救國”
(二)近代中國倡導職業(yè)教育的先驅
(三)兩代教育家的差異
七民國教育的奠基者:蔡元培
(一)民國教育方針的總設計師
(二)從民國教育總長到北大校長
(三)蔡元培與張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