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們呼喚大師、呼喚創(chuàng)造型人才和創(chuàng)造性成果的心情不可謂不切,措施也不可謂不力,既有“十萬年薪”的“長江學者”,又有吸引“海歸”的百萬年薪;許多地方還開出了“筑巢引鳳”、延攬院士的天價。然而,應當看到,人才輩出、大師云集,主要是一種制度文明的產物,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夠速成地催化出來的。所謂的“大學之道”,在形而上的層面是大學精神,在操作性的層面就是大學制度。大學精神和大學制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大學精神產生于現代大學制度之中,大學制度蘊涵、滋養(yǎng)著大學精神,超拔的大學精神附麗于堅實的大學制度才得以薪火相傳。1852年,英國的紅衣主教紐曼所著《大學的理念》,首次深入地探究了大學的功能、目標和基本價值,此后,每一代知識分子都在繼續(xù)探究、深化這一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