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雅克·盧梭,近代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大師,他的思想標志著理性時代的終結和浪漫主義的誕生。他把政治思維和倫理思維推向新的方向。他在音樂上和其他藝術上的變革都具有革命性。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深遠。他教導父母們教育子女要不拘陳規(guī),因材施教;他深化了友誼和愛情中的情感表現而不是拘謹禮讓的束縛。他使人們睜開雙眼,面對自然的絢麗多姿,他使自由成為一個幾乎是人們普遍渴望的目標。他的《懺悔錄》達到了圣·奧克斯丁《懺悔錄》同樣經典的地位。1762年,盧梭五十歲時,刊印他的著作的書商,阿姆斯特丹的馬爾克-米歇爾·雷依,建議他寫一部自傳,遭到盧梭拒絕。直到1765年,當他的生活因被迫流亡而再次陷入顛沛流離的狀態(tài)時,他才懷著一種悲憤的心情開始寫作他的自傳,到1770年11月方才完成,就是現在這部《懺悔錄》。《懺悔錄》是一部在殘酷迫害下寫成的自傳。全書分為兩部,共12章。主題是通過盧梭自己的坎坷一生反映社會對人的某種殘害和壓迫。在作品中,盧梭講述自己“本性善良”,古代歷史人物又給了他崇高的思想,但是社會環(huán)境的惡濁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平等,使他受到了侵染和損害。盧梭回憶了他孩童時代所受到的遭遇,入世后社會對他的虐待和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與不平,指出社會存在著“強權即公理”的不平等現象。在這部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奇書”中,盧梭把自己作為人的標本來剖析,他把自己的靈魂真誠地、赤裸地呈現給讀者,其坦率程度是史無前例的。由于作品中所體現出的個性自由的精神,該作品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兆。盧梭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這部深受車爾尼雪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以及其他許多政要名士推崇的《懺悔錄》,對人類社會的思想寶庫作出了許多新的貢獻,他的思想和藝術原則在18-19世紀的文學和社會思想中得到了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