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提要本書運用交際理論模式對英語教學過程進行了全方位的審視。在分析師生二主體之間的作用、詮釋教學二層次的概念、闡明英語信息二重性的特點的基礎上,對英語信息輸入和輸出的機理、程序和運作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并通過個案分析和教學步驟的演示,提出了英語教學基礎階段應轉換教學方式、培養(yǎng)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主張。本書適合英語教師、英語教研員和英語教學論研究生閱讀,也可供分科教學論教師和研究人員參考。片斷:然而未來學家在預測新世紀科技大發(fā)展的同時,也指出人類面臨的危機。本世紀的社會發(fā)展已經向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每一科技進步都有積極和消極的兩個方面。新科學技術既會為人類改善生存條件,使人類獲得更大自由,但同時也產生副效應,甚至使人類遭受損失,付出一定的代價。蒸汽機的發(fā)明,大大提高了生產力,但也使許多國家淪為殖民地;相對論的出現,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能源,但此后戰(zhàn)爭連綿不斷,規(guī)模越打越大;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卻造成了更多的人失業(yè);現代通訊設備和大眾傳播的運用,縮短了人際間距離,但人際交往卻越來越少,大有人機關系代替人際關系的趨勢。人的孤獨感更強了,人類開始惶恐了??茖W界預測,在21世紀,人口危機、生態(tài)危機、能源危機、失業(yè)危機、人際關系危機將進一步加劇。在這種發(fā)展與危機共存的情況下,人類不能不形成這樣的認識:必須尋求國際分工合作、協(xié)同發(fā)展,共同治理,以求共存、共進?,F在,國際連成一片,形成多極格局,這就要求各國實行改革開放。自我封閉就是自我孤立,科技和經濟就難以發(fā)展,就會處于被動,就難以擺脫人類發(fā)展帶來的困境,甚至要承受別人轉嫁過來的災難。要開放,要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外語就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了,這就要發(fā)展外語教育。一個國家的平均外語水準不高,外語人才短缺,不能有效地進行交際,就容易受制于人,受制于自然界,就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明顯,在未來世紀,外語是重要的工具,是增強人的實力以求生存與發(fā)展的人生工具。不言而喻,外語教育就其實質而言,是增強人的實力。二外語教育面臨的雙重任務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對國際格局和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際地位大大提高。道理十分明顯: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需要中國。如果說,過去我們的改革開放主要是引進,今后則應是走出去,參與國際科技經貿的分工合作。這樣,我國外語教育就面臨著一個新的任務:提高整個民族的平均外語水準。就是說,學習和使用外語已不是少數英語專業(yè)人員的事,也不僅僅是從事管理、經貿、科技人員的事,而是每個公民都應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門外語。這是一項嚴峻的任務。它要求外語教育有一個大的發(fā)展,一方面要發(fā)展外語專業(yè)教育,培養(yǎng)大批合格的外事人才、外語研究人才和外語師資;另一方面,要加強外語基礎教育,尤其是中小學外語教育?,F在九年義務制全日制英語教學大綱已經實施,它的教學目的是:“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育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敝髦荚谟谄占巴庹Z教育,提高新一代的素質,這是提高全體公民外語平均水平的關鍵。基礎打好了,起點高,深造就不難。一部分中學生升入高等學校在學習專業(yè)的同時,繼續(xù)提高外語水平,以適應對外交際的需要;而大部分學生中學畢業(yè)后,參加工作或職業(yè)培訓進一步學習外語,從事各行業(yè)的工作,也會對我國“引進”做出貢獻,從而改善我國改革開放的外語環(huán)境。目前,我國外語教育面臨的任務十分繁重。我國幅員廣大,經濟發(fā)展很不平衡,外語教育狀況差別很大。我們不是沒有高水平的外語教學,不是沒有優(yōu)秀的外語教師,但外語平均教學水平還不很高,優(yōu)秀教師的數量也比較少。目前外語教育的狀況、師資狀況大大落后于目前改革開放的形勢,應引起有關部門的嚴重注意。要適應外語教育大發(fā)展,必須加強全面規(guī)劃,重視師資培訓和大力發(fā)展外語教學研究,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本書前言前言交際(communication)是個古老的課題。這種在人的主體之間進行的活動一直受到各派哲學的關注。馬克思主義認為交際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中介,生產本身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人的社會交往是人的本質外化的表現之一。本世紀中葉,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進一步結合,對人的思想、情感、信息交流過程的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信息論、控制論、交際論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交叉學科相繼創(chuàng)生。這些新興的學科運用共同的概念系統(tǒng)和幾乎相同的模式框架對信息的交流過程、信源與信宿的關系、譯碼與編碼的機理作了開拓性的闡述。現在,這些學科經過不斷地更新、組合、引進,已經構建成信息科學,廣泛地運用于各個領域,成為信息時代的支柱理論,正在推動著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際關系、人機關系的研究的深入發(fā)展。80年代初,筆者曾想寫一本書介紹交際理論,但因被那“不”治之癥所纏,中斷教學達四年之久,未能動筆。1991年恢復正常工作以后,為碩士研究生開設《英語教學法》和《交際論》兩門課程。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研究生與低年級教研室老師結合,多次舉行研討會、微型教學和公開示范課,討論英語教學大綱的實施和教材教法問題,取得了不少共識,也使我對一些問題進行深入地思考,逐漸形成了英語教學法與交際論結合起來的構想,萌發(fā)了撰寫一本《英語教學交際論》的想法。這個愿望現在由廣西教育出版社組織出版《學科現代教育理論書系》而實現了。教學是師生之間進行的雙向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活動。英語教學的任務是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際使學生掌握運用英語的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交際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運用交際理論于英語教學旨在確立教學的實質是交際的思想,在更高的起點上、更廣的視野上、更深的層次上審視英語教學基本過程,探索實施教學的策略、方式和步驟,尋求英語教學進一步逼近優(yōu)化目標的途徑?!队⒄Z教學交際論》不是全面地介紹交際理論,也不是系統(tǒng)地討論英語教學問題,只是用若干交際理論觀照基礎階段的英語教學。這是英語教學法綜合運用各種理論的一個嘗試,能否盡如所愿,留待同行評說。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國外交際教學風起云涌,流派林立,它們是否源出于交際理論,似難論斷,至少,筆者還未看到這方面的系統(tǒng)介紹。《英語教學交際論》揭示交際模式內涵,結合中國實際加以運用,這不等同于交際教學。但本書確實吸收了交際教學法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和作法,沒有國際英語交際教學運動這個背景,這本書是不可能寫出來的。本書是在心有余悸的情況下邊教學邊撰寫的,前后花了近一年時間,個中艱辛、自不待言。在此期間,得到校系領導和老師們的關心支持和附屬外語中學老師們的默契配合;原92級英語教學法方向研究生蔡榮壽同志自始至終幫助整理講稿、謄正書稿,93級研究生梁慶忠和94級研究生李懷宏等同志也參加了部分工作;圖書館趙啟珍同志不辭辛勞,協(xié)助校正馬列著作引語;書稿完成后,承摯友覃修桂先生通讀全文,做了不少文字上的修正;一年來,老伴方芳女士利用節(jié)假日提供資料、潤色文字,廝守相伴,情愫誠篤;本書的責任編輯對書稿進行了細心加工,編織成此精美的書卷,玉心可鑒。在此,統(tǒng)致謝忱。王才仁1996年元旦于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