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中國三大緯向帶及賀蘭山、大雪山—鄧睞山繹向帶主要摺皺構造排列方式進行研究,發(fā)現太古代到中生代各代均分兩期,具有“隔期相似,臨期相異”的特征。太陽等恒星誕生在銀河系旋臂邊緣內側。引用開普勒定律、潮汐理論等可以對太陽攜帶地球等沿著收縮式螺旋狀軌道繞銀河系核心運動,對地球年代急速縮短和地應力的形成、發(fā)展、變化等進行討論。每個地質時代的前期即遷西、中條、加里東、印支各期,太陽攜帶地球等在銀河系旋臂中運動,受氫離子及塵埃等影響,地球自轉角速度長期變慢產生的緯向慣性力形成南北向或北西向褶皺群。每個地質時期的后期即阜平—五臺、晉寧—澄江、海西、燕山各期,太陽攜帶地球等在銀河系臂間運動,地慢中鐵、鎳等重者下沉,轉動慣量變小,地球自轉角速度長期變快,使慣性離心力北南向水平分力加大,形成東西一近東西向褶皺構造。本書可供從事構造地質學及地球動力學、地理學的科研、教學和生產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