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未必樂意接受“法國是電影故鄉(xiāng)”這種說法。事實上,美國大發(fā)明家愛迪生及其得力助手狄克遜早在1889年左右便已試制成功初具現代攝影機雛形的設備,至遲于1893年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上就向世人展示了一套名為“電影視鏡”的放映裝置。但這種“電影視鏡”僅能供個別觀眾單獨觀看,與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12月28日獻映的經銀幕投射、供一批觀眾集體觀看的電影有質的不同。再說愛迪生講究盡善盡美,原指望一步到位試制有聲電影,因而在申請電影發(fā)明專利權方面被盧氏兄弟捷足先登。受法國同行的啟發(fā),愛迪生公司很快研制出經過改良的“維太放映機”,于1896年4月23日假紐約一家雜耍劇場舉行首映,由此揭開了美國電影史的第一頁。匈牙利電影學者巴拉茲曾高屋建瓴地指出:“資產階級把其他社會制度和思想意識的產物——古老藝術——奉為一切藝術的絕對標準和唯一典范。這種藝術觀使文明的歐洲成為不利于電影這門全新的20世紀藝術發(fā)展的環(huán)境,而既沒有什么傳統(tǒng)、也沒有什么偏見的美國人則很容易接受這門藝術的突進現象?!泵绹且泼袢丝诒姸嗟膰?,本世紀初這一潛在的觀眾市場大大刺激了美國電影業(yè)的興盛。由于無聲電影具有廉價、通俗易懂等特點,與移民、勞工階層十分親近,在美國社會里很快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大宗娛樂消費品。1905年匹茨堡市出現了由雜貨鋪改建的第一家“鎳幣影院”,一張門票僅需五分錢鎳幣,故而從早到晚觀眾川流不息,場場爆滿,業(yè)主一星期收入即高達千元以上。這一新興娛樂行業(yè)在短時間內猶如星火燎原蔓延到美國各地,據1908年統(tǒng)計,在各大、中城市貧民區(qū)開業(yè)的“鎳幣影院”已猛增到一萬家以上。此時期美國主流電影貫徹的制片方針是:“在觀眾不知不覺而又有興趣、可理解的限度之內,向他們灌輸一些有好處和有教育意義的東西?!便y幕上充斥著諸如“貧窮和善良比為富不仁要好”、“不管你如何窮,總還有人比你更苦”、“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等帶有撫慰性質的說教。影片通常以大團圓結尾,且凡屬可能的話,均插入星條旗高高飄揚的鏡頭來贏得滿場掌聲。因而,“鎳幣影院”被視作“窮人散心的地方,文盲受教育的場所,普及宗教信仰的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