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濱瑣話》是清末王韜的一部筆記小說集。王韜(1828~1897)原名利賓,改名瀚,后改名韜,字仲,又字子潛,一字紫詮。江蘇長洲(今蘇州)人。18歲中秀才。21歲應英國傳教士麥都思之邀,到上海墨海書館任編輯,歷十三年。與艾約瑟合譯《格致新學提要》,與偉烈亞力等合譯《西國天學源流》及《華英通商事略》、《重學淺說》等書。撰有《西學圖說》、《泰西著述考》等書。因清政府懷疑他上書太平軍官員策劃攻打上海,被通緝,34歲避居香港,幫助英國人理雅各將《尚書》、《春秋左氏傳》等古籍譯成英文。《淞濱瑣話》,從總體上看,避開政治,少談國事,似乎隔絕塵世,然而仍有可供后人借鑒之處。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一、構思新穎、奇妙。二、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進步的思想內容。三、有較高的寫作技巧。本書存在一些消極因素。首先,該書宣揚了大量的天必勝人、陰陽輪回的思想,認為人的姻緣和事業(yè)天生注定,道士的預言可主宰人的生活,人死后到了陰間,冥王要作出來世的安排,等等。最后,本書沒有反映出較深刻的思想內容。前面提到,該書沒有反映出較深刻的思想內容。前面提到,該書表現(xiàn)有進步的思想內容,但這只是局部的、附加的,并不居主要成份。從總體上講,該書主要地停留在男女私情、逍遙自娛、游戲人生這一層面上,未曾緊扣時代的脈搏。這一點,使得《淞濱瑣話》與作者的諸多政論文在內容、風格上迥然相異,《松濱瑣話》的社會影響力、號召力遠不及他的政論文那么普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