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章 張仲景事狀及著作考
第一節(jié) 仲景見仲宣時地考
第二節(jié) 仲景任長沙太守考
第三節(jié) 撰寫《傷寒雜病論》時地考
第四節(jié)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考
第五節(jié) 《平脈》韻文成于西漢考
第六節(jié) 仲景著作散亂時間及叔和整理時間考
第七節(jié) 仲景著作考
一 考證遺文必資史志
二 隋志著錄上溯晉簿
三 《張仲景方》唐代猶存
四 《張仲景方》析于五代
(一)《宋志》透露離析原因
(二)刻本印刷為離析提供了條件
(三)《崇文總目》可作離析的證明
五 《傷寒雜病》存于《藥方》
六 《金匱玉函》《傷寒》古本
七 《金匱要略》發(fā)現(xiàn)整理
八 《傷寒雜病》結構探微
九 “可”與“不可”成于叔和
(一)王叔和為魏太醫(yī)令考
(二)王叔和名熙字叔和考
(三)“可”與“不可”成于叔和
第八節(jié) 仲景弟子考
第九節(jié) 建安時期兵燹災疫民生考
第十節(jié) 附章太炎《張仲景事狀考》《傷寒論單論本題辭》
附一 章太炎《張仲景事狀考》
附二 章太炎《傷寒論單論論本題辭》
第二章 《金匱玉函經》的研究與考證
第一節(jié) 《金匱玉函經》流傳史簡考
附文二篇
一 《覆刻何本金匱玉函經題辭》
二 《金匱玉函經四考》
第二節(jié) 《證治總例》考
一 《證治總例》的撰寫時代
二 《千金要方》引用《證治總例》
第三節(jié) 《辨痙濕喝第一》考
第四節(jié) 《辨脈第二》考
第五節(jié) 《玉函》“三陰三陽”考
一 《辨太陽病形證治上第三》考
二 《辨太陽病形證治下第四》考
三 《辨陽明病形證治第五》考
四 《辨少陽病形證治第六》考
五 《辨太陰病形證治第七》考
六 《辨少陰病形證治第八》考
七 《辨厥陰病形證治第九》考
八 《辨厥利嘔噦病形證治第十》考
九 《辨霍亂病形證治第十一》考
十 《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形證治第十二》考
十一 簡短的結論
第六節(jié) 《玉函》“可”與“不可”考
一 《辨不可發(fā)汗病形證治第十三》考
二 《辨可發(fā)汗病形證治第十四》考
三 《辨不可吐病形證治第十五》考
四 《辨可吐病形證治第十六》考
五 《辨不可下病形證治第十七》考
六 《辨可下病形證治第十八》考
七 《辨發(fā)汗吐下后病形證治第十九》考
八 《辨可溫病形證治第二十》考
九 《辨不可火病形證治第二十一》考
十 《辨可火病形證治第二十二》考
十一 《辨不可灸病形證治第二十三》考
十二 《辨可灸病形證治第二十四》考
十三 《辨不可刺病形證治第二十五》考
十四 《辨可刺病形證治第二十六》考
十五 《辨不可水病形證治第二十七》考
十六 《辨可水病形證治第二十八》考
十七 《論熱病陰陽交并生死證二十九》考
十八 簡短的結論
第三章 唐本《傷寒論》校注與考證
第一節(jié) 唐本《傷寒論》考證
一 唐本《傷寒傷》的概念與結構
二 唐本《傷寒論》流傳史簡考
三 《舊唐志》為何未載《千金翼方》
四 底本校本與校注方法
五 對一些問題的探討
(一)關于太陽病狀的探討
(二)關于陽明病狀的探討
(三)關于少陽病狀的探討
(四)關于太陰病狀的探討
(五)關于少陰病狀的探討
(六)關于傷寒宜忌及發(fā)汗吐下后的探討
(七)關于霍亂病狀的探討
(八)關于陰易病已后勞復的探討
第二節(jié) 唐本《傷寒論》校注
傷寒上
一 太陽病用桂枝湯法第一
二 太陽病用麻黃湯法第二
三 太陽病用青龍湯法第三
四 太陽病用柴胡湯法第四
五 太陽病用承氣湯法第五
六 太陽病用陷胸湯法第六
七 太陽病雜療法第七
八 陽明病狀第八
九 少陽病狀第九
傷寒下
一 太陰病狀第一
二 少陰病狀第二
三 厥陰病狀第三
四 傷寒宜忌第四
(一) 忌發(fā)汗第一
(二) 宜發(fā)汗第二
(三) 忌吐第三
(四) 宜吐第四
(五) 忌下第五
(六) 宜下第六
(七) 宜溫第七
(八) 忌火第八
(九) 宜火第九
(十) 忌灸第十
(十一)宜灸第十一
(十二)忌刺第十二
(十三)宜刺第十三
(十四)忌水第十四
(十五)宜水第十五
五 發(fā)汗吐下后病狀第五
……
第四章 宋本《傷寒論》研究與考證
第五章 高繼沖本《傷寒論》校注與考證
第六章 敦煌《傷寒論》殘卷校勘與考證
第七章 康治本康平本《傷寒論》的研究與考證
附錄:作者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