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取材年代下限為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二、采用原文摘錄方式分列條目。三、條目分類排列,設二級類目。在每個二級類目下,按論述者的生卒年代,由遠及近排列條目。四、各條目均著錄原文出處。凡選自經部、史部、子部及別集者,均先著錄書名、卷次,后著錄篇名。凡選自總集者,則先著錄篇名,后著錄所見書名及卷次。先秦古籍,一般不著錄作者姓名;二十五史及《資治通鑒》,除選文為史籍著作者評語外,也不著錄史籍作者姓名。五、每一條目后,作簡略注釋,著重在人物、典故和不易讀懂的詞句及生僻字,以幫助讀者理解原文作者的管理思想為度。不作純文字方面的考據(jù)、訓詁,有別于一般古文選注。六、在某一古籍或思想者及其言論載體第一次出現(xiàn)時,于注間或注后,對其生平與論述載體作簡略介紹,以助于了解時代背景。七、除人名、地名及年號外,原文中的異體字,在本書條目中均直接采用通用字,不另注明。八、某些多音字,音異而字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多見者,加注漢語拼音。某些生僻字,在第一次出現(xiàn)時注漢語拼音,并注直音字。凡通某字、同某字、某古字、某本字,則不注音,讀某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