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古代史當(dāng)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nóng):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

當(dāng)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nóng):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

當(dāng)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nóng):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

定 價:¥39.00

作 者: 吳莉葦著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
叢編項(xiàng): 新生代學(xué)人文叢
標(biāo) 簽: 禮品書

ISBN: 9787300061627 出版時間: 2005-04-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1cm 頁數(shù): 686 字?jǐn)?shù):  

內(nèi)容簡介

  17、18世紀(jì),歐洲知識界曾圍繞中國上古史是否可信展開曠日持久的爭論,本書旨在描述這一歐洲近代思想史和中歐文化交流史上的突出事件,再此基礎(chǔ)上分析中國上古史對啟蒙時代的歐洲人產(chǎn)生什么影響,影響方式與影響程度受何制約,進(jìn)而探討西方認(rèn)識中國時的特點(diǎn)。作為傳播媒介的耶酥會士和作為接受者的歐洲本土知識分子都是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塑造和讀取中國上古史圖像,這也是近代以來歐洲認(rèn)識中國的總體特點(diǎn)。中國總是作為體現(xiàn)歐洲人觀念的某個形象而存在,這及既是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認(rèn)識難題,也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動力,這一事實(shí)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吳莉葦,1975年生。1993-2003年就讀于南開大學(xué),2003年獲歷史學(xué)博士學(xué)位。主要研究方向?yàn)橹形魑幕P(guān)系史。現(xiàn)于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從事博士后研究。目前參與國家社科基金“十五”重點(diǎn)項(xiàng)目“中歐早期交往與歐洲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理解”。在《中國社會科學(xué)》、《史學(xué)理論研究》、《世界歷史》、《中國史研究》、《史學(xué)月刊》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相關(guān)圖書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小說修辭研究當(dāng)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nóng):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

圖書目錄

導(dǎo) 論 (1)
第一節(jié) 引言 (1)
第二節(jié) 選題意義 (3)
第三節(jié) 歷史回顧與存在的問題 (7)
第四節(jié) 本書意圖與結(jié)構(gòu) (22)
第一編 耶穌會士傳播的“中國上古史”形象
第一章 耶穌會士來華背景 (35)
第一節(jié) 歐洲人海外擴(kuò)張 (35)
第二節(jié) 耶穌會白手起家 (42)
第二章 文化適應(yīng)與“中國形象” (53)
第一節(jié) 文化適應(yīng) (54)
第二節(jié) 上層路線 (59)
第三節(jié) 禮儀之爭 (64)
第四節(jié) 中國形象 (69)
第三章 關(guān)于中國上古史的文獻(xiàn) (84)
第一節(jié) 耶穌會士主要作品 (85)
第二節(jié) 耶穌會士參考文獻(xiàn)范圍 (87)
第四章 中國君主制的起源與世系 (95)
第一節(jié) 耶穌會士作品間關(guān)系 (95)
第二節(jié) 干支紀(jì)年起點(diǎn) (103)
第三節(jié) 衛(wèi)匡國的帝王世系 (110)
第四節(jié) 杜赫德的帝王世系 (116)
第五節(jié) 耶穌會士擇書原因 (125)
第五章 上古帝王文明業(yè)績(上):伏羲——帝摯 (128)
第一節(jié) 伏羲 (129)
第二節(jié) 神農(nóng) (134)
第三節(jié) 黃帝 (137)
第四節(jié) 少昊、顓頊、帝嚳、摯 (150)
第六章 上古帝王文明業(yè)績(下):堯、舜、禹 (162)
第一節(jié) 帝堯 (163)
第二節(jié) 帝舜 (172)
第三節(jié) 帝禹 (180)
第四節(jié) 耶穌會士的敘述特點(diǎn) (186)
第七章 中國古代科學(xué)與藝術(shù) (195)
第一節(jié) 天文學(xué) (196)
第二節(jié) 文字與書籍 (211)
第八章 中國古代宗教 (228)
第一節(jié) 溫和的主流意見 (229)
第二節(jié) 激進(jìn)的索隱主義 (247)
第二編 歐洲知識界接受“中國上古史”的思想基礎(chǔ)
第九章 歐洲人論中國上古史著作概觀 (261)
第十章 社會環(huán)境變遷 (276)
第一節(jié) 從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變化到知識變化 (277)
第二節(jié) 宗教寬容與思想自由 (292)
第十一章 知識風(fēng)尚更易 (302)
第一節(jié) 知識分子群體漸趨獨(dú)立 (303)
第二節(jié) 哲學(xué)新生——理性主義下的確定性 (305)
第三節(jié) 懷疑主義——誰是具有確定性的權(quán)威 (318)
第四節(jié) 確立事實(shí)——經(jīng)驗(yàn)主義下的確定性 (329)
第十二章 史學(xué)研究轉(zhuǎn)向 (338)
第一節(jié) 中世紀(jì)史學(xué)的特點(diǎn) (338)
第二節(jié) 回應(yīng)歷史懷疑主義 (343)
第三節(jié) 歷史視線聚焦人類 (353)
第十三章 圣經(jīng)批評萌芽 (359)
第一節(jié) 哲學(xué)性批判 (360)
第二節(jié) 歷史性考察 (364)
第三節(jié) 證明《創(chuàng)世記》 (378)
第三編 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戰(zhàn)
第十四章 中國上古史問題由來 (393)
第一節(jié) 17世紀(jì)歐洲人眼里的世界史長度 (394)
第二節(jié) 在華耶穌會士討論中國歷史開端 (398)
第三節(jié) 《中國上古史》的基本特征 (406)
第四節(jié) 《中國上古史》引出的難題 (413)
第五節(jié) 衛(wèi)匡國之后的耶穌會士 (416)
第十五章 調(diào)和兩種編年史 (422)
第一節(jié) 接受《七十子譯本》 (424)
第二節(jié) 采用猶希邁洛斯主義 (433)
第十六章 中國史書的可靠性(上)——史料爭議 (472)
第一節(jié) 惟有《圣經(jīng)》可信 (473)
第二節(jié) 秦始皇焚書的惡果 (475)
第三節(jié) 中國神話的是是非非 (489)
第四節(jié) 缺乏外證的中國史料 (492)
第十七章 中國史書的可靠性(中)——天文學(xué)證據(jù) (501)
第一節(jié) 科學(xué)與藝術(shù)的古老性之爭 (502)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水平之爭 (506)
第三節(jié) 宋君榮與《尚書》日食之爭 (522)
第十八章 中國史書的可靠性(下)——?dú)v史批評法 (532)
第一節(jié) 早期的歷史批評 (534)
第二節(jié) 弗萊雷的成就 (538)
第三節(jié) 批評法與漢學(xué)萌生 (561)
第十九章 中國上古史動搖《圣經(jīng)》權(quán)威 (566)
第一節(jié) 《圣經(jīng)》權(quán)威的衰落 (566)
第二節(jié) 中國史對權(quán)威的危害 (569)
第三節(jié) 世界史改易途轍 (594)
第四節(jié) 關(guān)于中國歷史的遺憾 (608)
余 論 變化的歐洲與變化的中國形象——18世紀(jì)歐洲人對中國歷史的另類看法 (617)
參考文獻(xiàn) (636)
索  引 (652)
后  記 (685)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