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晟鐘與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研究》以所知見存海內外的宋代大晟鐘為切入點,通過歷史學、考古學、音樂學研究,揭示宋代青銅編鐘的時代特征,尤其是與黃鐘標準音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而根據(jù)今存大晟鐘所保存的實際音響,討論、推定宋代的黃鐘標準音高。大晟鐘是北宋微宗年間制定、推行大晟新樂時期設計并鑄造的固定音高青銅打周樂器。它們具有中國傳統(tǒng)合瓦形編鐘的外貌特征,同時又集中體現(xiàn)了宋代科學家、音樂學家研究、制造、使用編鐘的時代性認識與所達到的實際水平。筆者在國內九個省市的文博士考古部門與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qū),收集到了總計二十五件大晟鐘的相關資料,通過考察、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見存實物在形制、紋飾、銘文等外表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類型差異,體現(xiàn)出相應的時代特點和個性特征;現(xiàn)在音樂性能方面,則以其較有規(guī)律的邏輯關系,表現(xiàn)出它們相互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及相應的音樂面貌的原生性。這二者相互結合,從不同角度說明,見存實物雖然可能各有其不同的制作過程、流傳經歷,但它們都是執(zhí)行北宋大晟鐘標準時的產物,而且仍然保存著當時的實際音響。大晟鐘是宋代朝廷重要的測音和定音的工具,而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它的價值和功能的研究不甚了解,作者通過大量的實地和歷史材料的考察,充分總結了大晟鐘對于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的重要意義,對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和教學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