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材職業(yè)技術培訓教材化學基礎

化學基礎

化學基礎

定 價:¥27.00

作 者: 霍子瑩,李海鷹等編
出版社: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化工工人崗位培訓教材
標 簽: 科學與自然 化學 化學理論 應用化學

ISBN: 9787502559915 出版時間: 2004-10-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1cm 頁數(shù): 379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是《職業(yè)技能鑒定培訓讀本(技師)》之一,依據(jù)《國家職業(yè)標準》和《職業(yè)技能鑒定規(guī)范》編寫,以企業(yè)技師為主要,適當兼顧高級工和高級技師的需要。本書是根據(jù)化工高級技師所應掌握的化學內容編寫而成。全書共分三篇十六章。上篇為化學基本理論篇,主要包括化學反應速度理論,平衡理論(化學平衡、離子平衡、沉淀平衡),氧化-還原反應理論,物質結構理論;中篇為重要元素及無機化合物篇,重點介紹了主族元素的通性及重要化合物,重要副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下篇為重要有機化合物篇,詳細介紹了有機化合物的分類,主要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用途和制法。在本書中,對于較難的章節(jié)或選學內容注有“*”,以便讀者在學習中參考。為了便于讀者學習和理解,在需要重點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加入了習題,每章后面還附有思考題。對于較難的、思考性較強的題目前面注有“*”,作為讀者的選做內容。本書對提高技術工人的化學基礎知識及理論水平會有很大幫助。本書適合企業(yè)培訓技能或技術工人自學,也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暫缺《化學基礎》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緒論1 01 化學是研究物質化學變化的科學1 02 無機化學的發(fā)展和前景1 03 有機化學的發(fā)展和前景3第1章 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5 11 化學的基本概念5  111 原子和分子5  112 元素、核素和同位素7  113 原子量、分子量和式量8 12 國際單位制和摩爾9  121 國際單位制9  122 我國法定計量單位9  123 摩爾10  124 摩爾質量10 13 氣體定律11  131 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式12  132 氣體摩爾體積13 14 化學方程式及其計算14  141 化學方程式14  142 化學方程式的計算14  143 熱化學方程式15第2章 化學反應速率17 21 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7 22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18  221 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質量作用定律18  222 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19  223 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20  224 其他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21第3章 化學平衡23 31 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23  311 可逆反應與不可逆反應23  312 化學平衡與平衡常數(shù)24 32 化學平衡的移動26  321 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26  322 壓力對化學平衡的影響28  323 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28  324 化學平衡移動原理29  325 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氨的合成29第4章 電解質溶液與電離平衡31 41 弱酸和弱堿的電離平衡31  411 一元弱酸和弱堿的電離平衡31  412 多元弱酸的電離平衡36 42 溶液的酸堿性36  421 水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離子積36  422 溶液的酸堿性和pH值37  423 酸堿指示劑40 43 緩沖溶液40 44 鹽的水解42  441 鹽類的水解平衡42  442 鹽溶液的pH值42  443 影響鹽類水解作用的因素44 45 難溶電解質沉淀的生成和溶解45  451 溶度積45  452 溶度積與溶解度的相互換算46  453 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條件46  454 沉淀的轉化47  455 沉淀反應的某些應用48第5章 氧化還原反應與電化學基礎49 51 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49  511 氧化和還原、氧化劑和還原劑50  512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52 52 原電池與電極電勢53  521 原電池53  522 電極電勢56 53 標準電極電勢57  531 標準氫電極57  532 標準電極電勢57  533 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58  534 電極電勢的應用59 54 電化學基礎61  541 化學電源61  542 電解64  543 金屬的腐蝕與防腐蝕67第6章 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69 61 原子的組成69  611 原子的組成69  612 同位素70 62 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71  621 電子云71  622 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72 63 核外電子的排布74  631 能量最低原理74  632 保里不相容原理75  633 洪特規(guī)則75 64 元素周期律與元素周期表76  641 元素周期律76  642 元素周期表79 65 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81  651 原子半徑、電離能和電負性81  652 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83  653 元素的化合價84第7章 化學鍵與分子結構86 71 離子鍵86  711 離子鍵的形成86  712 離子的結構特征87  713 離子鍵的特征88 72 共價鍵88  721 共價鍵的形成88  722 共價鍵的特征89  723 共價鍵的類型90  724 鍵的參數(shù)90 73 配位鍵和金屬鍵91  731 配位鍵91  732 金屬鍵91 74 分子的極性92 75 分子間力和氫鍵93  751 分子間力93  752 氫鍵94 76 晶體的基本類型95  761 晶體的特征95  762 晶體的基本類型96第8章 配位化合物99 8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99  811 配合物的定義99  812 配合物的組成100  813 配合物的命名102 82 配合物的穩(wěn)定性103  821 配離子在水溶液中的穩(wěn)定性103  822 配位平衡的移動104 83 配合物的應用106  831 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106  832 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107  833 分離、提純稀有元素107  834 在濕法冶金中的應用108  835 在電鍍中的應用108  836 配位催化108第9章 重要的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110 91 堿金屬和堿土金屬110  911 堿金屬110  912 堿土金屬114 92 過渡元素118  921 過渡元素的概述118  922 銅族元素120  923 鋅族元素125  924 鉻及其重要化合物130  925 錳及其重要化合物132  926 鐵系元素135 93 錫、鉛及其重要化合物140第10章 重要的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142  101 鹵素142  1011 鹵素的通性142  1012 氯氣143  1013 氯化氫和鹽酸145  1014 氯的含氧酸及其鹽146  1015 溴、碘及其化合物148  1016 鹵離子的鑒定150 102 氧族元素150  1021 氧族元素的通性150  1022 氧和臭氧、過氧化氫151  1023 硫及含硫化合物153 103 氮族元素161  1031 氮族元素的通性161  1032 氮氣及含氮化合物162  1033 磷及其化合物170 104 碳族元素172  1041 碳族元素的通性172  1042 碳及其化合物173  1043 硅及其化合物176第11章 有機化合物概述180 111 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180  1111 有機化合物的歷史發(fā)展180  1112 有機化學的研究對象181 112 有機化合物的特性181 113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182 114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184  1141 按碳骨架分類184  1142 按官能團分類185 115 有機化學和有機化合物的地位及作用186第12章 烷烴188 121 烷烴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異構188  1211 烷烴的通式和同系列188  1212 烷烴的同分異構現(xiàn)象189 122 烷烴的命名法189  1221 普通命名法189  1222 系統(tǒng)命名法190 123 烷烴的結構191  1231 甲烷分子的正四面體結構191  1232 其他烷烴的結構192 124 烷烴的性質192  1241 烷烴的物理性質192  1242 烷烴的化學性質194 125 烷烴的來源197  1251 天然氣197  1252 石油197第13章 烯烴199 131 烯烴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異構199  1311 烯烴的通式和同系列199  1312 烯烴的同分異構現(xiàn)象199 132 烯烴的命名200  1321 普通命名法200  1322 系統(tǒng)命名法200 133 烯烴的結構200  1331 乙烯分子的結構200  1332 烯烴的順反異構202 134 烯烴的性質202  1341 烯烴的物理性質202  1342 烯烴的化學性質203 135 烯烴的來源和制法209  1351 從裂解氣、煉廠氣中分離209  1352 醇脫水209  1353 鹵代烷脫鹵化氫209 136 重要的烯烴209  1361 乙烯209  1362 丙烯211  1363 異丁烯212第14章 炔烴213 141 炔烴的通式和同分異構213  1411 炔烴的通式213  1412 炔烴的同分異構現(xiàn)象213 142 炔烴的命名214 143 炔烴的結構214  1431 乙炔的結構214  1432 其他炔烴的結構214 144 炔烴的性質215  1441 炔烴的物理性質215  1442 炔烴的化學性質215 145 炔烴的制法219  1451 炔化物的烴化219  1452 二鹵代烷脫鹵化氫219 146 重要的炔烴--乙炔219  1461 乙炔的工業(yè)制法220  1462 乙炔的性質和用途220第15章 二烯烴222 151 二烯烴的通式、分類和命名222  1511 二烯烴的通式222  1512 二烯烴的分類222  1513 二烯烴的命名223 152 共軛二烯烴223  1521 共軛二烯烴的結構和共軛效應223  1522 共軛二烯烴的性質224 153 天然橡膠和異戊二烯226第16章 脂環(huán)烴228 161 脂環(huán)烴的分類、命名228  1611 脂環(huán)烴的分類228  1612 單環(huán)脂環(huán)烴的命名228 162 環(huán)烷烴的同分異構現(xiàn)象229 163 環(huán)烷烴的性質229  1631 環(huán)烷烴的物理性質229  1632 環(huán)烷烴的化學性質230 164 環(huán)烷烴的結構232 165 環(huán)烷烴的來源與制備234  1651 石油餾分分離法234  1652 苯加氫法234第17章 芳香烴235 171 芳香烴的分類235  1711 單環(huán)芳烴235  1712 多環(huán)芳烴236  1713 稠環(huán)芳烴236 172 苯分子的結構236  1721 苯的凱庫勒構造式236  1722 苯分子結構的近代觀點237 173 單環(huán)芳烴及其衍生物的異構和命名238  1731 單環(huán)芳烴的構造異構和命名238  1732 單環(huán)芳烴衍生物的命名239 174 單環(huán)芳烴的性質240  1741 單環(huán)芳烴的物理性質240  1742 單環(huán)芳烴的化學性質241 175 苯環(huán)上取代反應的定位規(guī)律247  1751 取代基定位規(guī)律247  1752 取代定位規(guī)律的應用248 176 重要的單環(huán)芳烴250  1761 苯250  1762 甲苯251  1763 苯乙烯251 177 萘252  1771 萘的結構252  1772 萘的命名253  1773 萘的性質253 178 芳烴的工業(yè)來源255  1781 由煉焦副產物回收芳烴256  1782 石油的芳構化256第18章 鹵代烴257 181 鹵代烴的分類、同分異構和命名257  1811 鹵代烴的分類257  1812 鹵代烴的同分異構現(xiàn)象258  1813 鹵代烴的命名258 182 鹵代烷的性質259  1821 鹵代烷的物理性質259  1822 鹵代烷的化學性質260 183 鹵代烴的制法263  1831 由烴鹵代263  1832 由不飽和烴與鹵化氫或鹵素加成263  1833 由醇制備263 184 重要的鹵代烴264  1841 三氯甲烷264  1842 四氯化碳264  1843 氯乙烯265  1844 二氟二氯甲烷266  1845 四氟乙烯266  1846 氯苯266  1847 氯化芐267第19章 醇、酚、醚268 191 醇268  1911 醇的結構268  1912 醇的分類269  1913 醇的同分異構現(xiàn)象269  1914 醇的命名270  1915 醇的性質271  1916 醇的制法276  1917 重要的醇277 192 酚279  1921 酚的結構279  1922 酚的分類279  1923 酚的命名279  1924 酚的性質280  1925 酚的制法284  1926 重要的酚286 193 醚287  1931 醚的結構287  1932 醚的分類287  1933 醚的命名288  1934 醚的性質288  1935 醚的制法290  1936 重要的醚290第20章 醛和酮293 201 醛和酮的結構、分類、同分異構及命名293  2011 醛、酮的結構293  2012 醛、酮的分類293  2013 醛、酮的同分異構現(xiàn)象294  2014 醛、酮的命名294 202 醛和酮的性質295  2021 醛、酮的物理性質295  2022 醛、酮的化學性質296 203 醛和酮的制法303  2031 醇的氧化或脫氫303  2032 炔烴水合303  2033 羰基合成304  2034 烯烴的醛基化304 204 重要的醛、酮304  2041 甲醛304  2042 乙醛306  2043 苯甲醛306  2044 丙酮307  2045 環(huán)己酮307第21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309 211 羧酸309  2111 羧酸的結構和分類309  2112 羧酸的命名310  2113 羧酸的性質311  2114 羧酸的制法316  2115 重要的羧酸317 212 羧酸衍生物321  2121 羧酸衍生物的結構和命名321  2122 羧酸衍生物的性質323  2123 重要的羧酸衍生物327第22章 含氮化合物331 221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331  2211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結構、分類和命名331  2212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性質332  2213 重要的硝基化合物334 222 胺335  2221 胺的結構、分類和命名335  2222 胺的性質337  2223 重要的胺344  2224 季銨鹽和季銨堿346 223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346  2231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結構與命名346  2232 重氮化反應347  2233 重氮鹽的性質及其在合成上的應用348  2234 偶氮化合物和偶氮染料352 224 腈353  2241 腈的結構和命名353  2242 腈的性質353  2243 重要的腈--丙烯腈355第23章 高分子化合物356 231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356 232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357  2321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類357  2322 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358 233 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和特性358  2331 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358  2332 高分子化合物的特性359 234 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359  2341 加聚反應360  2342 縮聚反應360 235 重要的合成高分子材料360  2351 塑料361  2352 合成纖維362  2353 合成橡膠364  2354 離子交換樹脂365"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