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本書系統(tǒng)地論述了鉆石文化和市場、鉆石的基本特征和鉆石的成因;重點介紹了鉆石的鑒定方法、國內外鉆石的分級體系;吸收了90年代以來最新關于優(yōu)化處理鉆石、合成鉆石技術及鑒別方法,并扼要地介紹了鉆石的貿易和銷售。本書約30萬字,附圖160幅,附表42個,彩色圖版16頁。本書內容豐富,資料新穎,結構合理,圖文并茂,集系統(tǒng)性、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于一體,可作為珠寶首飾專業(yè)的培訓教材,亦可供從事鉆石加工、鑒定、商貿的珠寶界同行參考。片斷:四、噩運之鉆——“希望”“希望”鉆石,重量為45.52ct,為橢圓型,具有極為罕見的深藍色。而且隱約地透出一股兇惡的光芒,這可能是因為在它像迷霧一樣的歷史中,充滿了奇特和悲慘的經歷,它總是給它的主人帶來難以抗拒的噩運。公元1642年,法國的探險家兼珠寶商塔維密爾,在印度西南部首先得到了這塊巨大的鉆石,重量為112ct,它具有極為罕見的深藍色。塔維密爾將鉆石獻給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國王封他一個官職,并賞他一大筆錢。可噩運也隨之降臨。塔維密爾的財產,被他不孝之子花得精光,使他在80歲時窮得身無分文,這樣,他不得不再一次到印度尋求新的財富,可是,這一次卻在那里被野狗咬死。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命人將這顆藍色鉆石琢磨,重量減為69.03ct,可他僅僅戴了一次,就患天花死去。繼位的法王路易十五,成為鉆石的新主人。他發(fā)誓不戴這顆深藍色的大鉆,可是,他把它借給情婦佩戴。結果這位情婦在法國大革命中被砍了頭。這顆藍色大鉆石又傳給了法王路易十六,他的王后經常佩戴此鉆,結果雙雙送上了斷頭臺。路易十六王后的女友蘭伯娜公主,隨之成了這顆藍色噩運之鉆的主人。她大概也是因為戴了這顆倒霉的鉆石,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殺。這顆藍色鉆石于1792年在法國的國庫中被盜。竊賊的命運如何,不得而知,只知道它被重新琢磨了一次,重量減為45.52ct,并于1830年在倫敦的珠寶市場上出現,當即被銀行家霍普(H0pe)買去,價值18000英鎊。從此,這顆藍色鉆石叫做“霍普”。由于英文Hope又是希望的意思,故又名“希望”。銀行家霍普終生未婚,他將藍色鉆石傳給外孫。這位新的鉆石主人后來娶了一位美國女演員約西為妻,不久,小霍普破產,約西和他離了婚。約西于1940年死于美國波士頓,她在晚年窮困潦倒,經常埋怨那顆藍色鉆石——“希望”給她帶來難以擺脫的噩運。1906年,小霍普為清償債務被迫賣掉了“希望”。此后的兩年之內,“希望”被轉賣了多次。1908年,“希望”被土耳其蘇丹哈密德二世用40萬美元買走。據說,經手這筆買賣的商人在帶著他的妻兒出門時,汽車翻下了懸崖,全家一起遇難。“希望”在土耳其宮廷中由蘇丹賞給他的親信左畢德佩戴??刹痪茫螽叺卤惶K丹處死。1911年,美國華盛頓的郵政負責人麥克蘭,用11.4萬美元購得了“希望”,他將它送給自己的妻子作為禮物。有人告訴麥克蘭夫人,這是一顆會帶來噩運的鉆石。麥克蘭夫人一笑置之。她經常佩戴此鉆,并常有另一顆重94.8ct的“東方之星”同時佩戴,以顯示豪華與富有。可是,在她得到“希望”的第二年,她的兒子在一次車禍中喪生,而她的丈夫麥克蘭先生不久也死去,她的女兒又因為服用安眠藥過量而死。麥克蘭夫人于1947年去世。美國著名的大珠寶商溫斯頓買下了她的全部珠寶,成了“希望”的新主人。溫斯頓帶著這顆噩運之鉆,在不同的季節(jié)多次飛越大西洋,都平安無事,多少年過去了。溫斯頓的家庭和睦、事業(yè)發(fā)達。迷信終于破滅了,噩運結束了。這顆歷盡坎坷,蒙受了無數不白之冤的美麗藍色鉆石——“希望”,找到了它的歸宿。溫斯頓把它作為禮物捐獻給了國家,它現藏于美國華盛頓的史密森研究所。從此,它再也不是炫耀豪華和財富,或增加個人嬌美的裝飾品,而是成為國家的財富和科學研究的標本。第四節(jié)鉆石發(fā)現及開采的歷史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鉆石的國家。據記載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發(fā)現鉆石。大約在2000年前,位于今印度安得拉邦的戈爾康達王國,在克里希納河、彭納河及其支流的礫石層中,曾大規(guī)模地開采過鉆石。傳說,在印度,鉆石最早是印度一個奴隸在河床的沙石里發(fā)現的。當時找到的那顆鉆石約136ct,由于無處可隱藏,這位奴隸將鉆石放在自己割開的小腿里面。后來被人發(fā)現其秘密,而遭到了殺害。兇手將鉆石帶到英國賣了1000英鎊。幾年后,幾度倒手價格已增到13萬英鎊,繼后,這顆鉆石幾經轉手又落入到一位法國貴族的手里。這就是世界上第一顆鉆石發(fā)現的經過。一直到18世紀中葉以前,印度是世界上唯一的鉆石產地。世界著名的一些歷史名鉆均產于印度的戈爾康達,這些名鉆包括“沙赫”、“光明之山”、光明之?!?、“攝政王”、“納薩克”、“印度之梨”及“希望”。可是,印度鉆石產量不大,當世界上其他國家發(fā)現鉆石后,它就不再為人所知了。1827年,在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首次發(fā)現了鉆石,隨后又在皮奧伊州找到了含鉆石的砂礫層,由于巴西的產量比印度大得多,因而迅速取代了印度而成為當時世界鉆石主要產地。這一壟斷地位一直維持了50年。在巴西,也發(fā)現過一些世界名鉆,如世界第二大鉆石——重達1680ct的“布拉岡斯”,重達726.6ct的“瓦加斯總統(tǒng)”?,F今巴西也產鉆石,但產量很低,僅年產2.5×105ct。1866年,距南非開普敦約60km處的桔河南岸,有一個小女孩在游玩時拾到一塊閃亮的小石頭。她將這小石子帶回家交給媽媽。有一天,有一位經常到她家做客的獵人尼科克很喜歡這塊漂亮的石頭。好心的媽媽就將石子送給了客人。后來尼科克向他一個做買賣的朋友夸耀他那顆會閃光的石子。這位商人朋友見過一點世面,他懷疑這石子可能是一顆鉆石,就把它送到開普敦鑒定。為了將這顆鉆石用盡可能低的價格弄到手,專家們不正面答復這顆石子究竟是什么。后來尼科克收到的是英國總督的一封信,說他愿出500英鎊購買這顆石子。在當時,500英鎊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尼科克同意賣掉這顆石子。他沒有忘記小女孩的媽媽的好意和善良,從500英鎊中分給了她一半。這是在非洲發(fā)現的第一顆鉆石,重量為21.5ct。過了兩年,尼科克忽然靈機一動,想到他過去曾聽說過的一個故事。一個黑人巫醫(yī)有一顆閃亮的大石子,他用這塊石子念咒行醫(yī)。尼科克想到,這顆石子莫非又是鉆石。于是,他去拜訪了這位巫醫(yī),很快就談了一樁雙方都非常滿意的買賣。尼科克送給巫醫(yī)500只羊、10頭母牛和一匹馬,價值250英鎊,換得了那顆亮晶晶的石子。那位巫醫(yī)不僅驚異,而且很怕這位白人反悔。他哪里知道,轉手之間,尼科克將這顆巨大的鉆石賣給了利立菲公司,價格高達12500英鎊。這顆鉆石就是有名的“南非之星”,重量為83.5ct?!澳戏侵恰钡陌l(fā)現震動了世界,也震動了南非金伯利。隨之爆發(fā)了尋找鉆石熱潮。當時的金伯利的報紙作了這樣的描繪:“水手們離開了停泊在港口的船;士兵離開了軍隊;警察扔掉了步槍,放走了犯人;商人放棄了他們興旺的生意;職員們離開了他們的辦公室;農民們讓他們大群的牲畜活活餓死,這些人全都向瓦爾河和桔河兩岸趕來……”成千上萬如癡如狂的鉆石挖掘者一窩蜂涌到金伯利,到處胡挖亂掘。有一個人挖了半天沒有結果,就在一座泥屋的陰涼處坐下吸一口煙。他的腳在塵土中一踢,一顆閃亮的鉆石跳了出來。于是他在泥屋的墻上、地面上亂刮亂挖,又找到不少鉆石。另一個人在倒塌的豬欄里找到了鉆石。這一下,整個金伯利像瘋了一樣,找鉆石的人把整座房屋拆成廢墟??墒?,卻找不到鉆石了。又有人在一只鴨子的嗉子里,找到了大大小小上百粒鉆石。于是,金伯利所有的雞鴨全遭了殃。但是,誰也沒有那第二次幸運。鉆石似乎像幻影一樣難以捉摸。本書前言前言鉆石以其神奇、璀璨的光彩、無可匹敵的硬度及自然界稀少罕見而被譽為“寶石之王”。在珠寶王國里,鉆石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世界上鉆石的銷售額占整個珠寶銷售的80%。1996年世界鉆石首飾銷售額達到475億美元。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鉆石首飾也越來越受到國內消費者的青睞,在沿海開放城市已掀起了一股“鉆石熱”。世界各地的鉆石商紛紛來到我國開發(fā)鉆石市場,國內的珠寶商也將重點轉向鉆石。我國鉆石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然而,我國的鉆石業(yè)起步晚,從事鉆石加工、商貿及鑒定的專業(yè)人員少,前幾年的珠寶教育和培訓內容主要集中在有色寶石和玉石上。為適應我國鉆石市場的發(fā)展,保護鉆石商家和消費者的利益,繁榮和規(guī)范鉆石市場,我們編撰了《鉆石》一書,旨在起拋磚引玉作用。本書共九章,從鉆石文化和市場,鉆石的特征,鉆石的成因,鉆石的鑒定、加工、分級、合成、優(yōu)化及商貿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述,特別是較詳細地介紹了鉆石的鑒定和分級,吸收了國內外90年代以來最新關于優(yōu)化處理鉆石、合成鉆石技術及鑒別方法。因此,該書集系統(tǒng)性、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于一體,是從事鉆石加工、鑒定、商貿與教學人員的重要參考書。本書編寫分工:第一章,趙祖輝;第二章和第九章,何斌;第三章,馬憲;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三節(jié),王雅玫;第五章,周學武、葉洪波;第八章第一、二節(jié),劉丹英;邊秋娟、李毅謙參與了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全書由王雅玫、何斌負責統(tǒng)稿、審定和修改。在本書編審過程中,陳秀琴老師在百忙之中進行了審稿,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陳鐘惠教授、郭守國教授、劉厚祥博士、陳云蘭高工等對本書的出版給予了熱情的支持和幫助。另外,本書所附彩色圖版大部分由戴比爾斯鉆石推廣中心(上海)無償提供,部分出版費用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管理干部學院教材基金資助。本書圖件由文麗麗、彭泥泥同志清繪。在此謹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時間倉促,書中難免有錯誤或不妥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指正。編著者199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