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集子,以戲說的形式,寫針砭時弊的故事,在作者看來,卻也是別具一格的雜文。因為雜文的特點,就在于敢說敢言。它多色多味,有時代性、針對性,形式上也應該是多彩多姿,不拘一體。魯迅的雜文,就不拘一格。近些年來,雜文有很大發(fā)展,但就體例而言,還是顯得窄了。絕大多數是取其一件事,以小見大,求出一個理。雖說不乏言簡意賅、語重心長者,但總的感覺,還是理性的東西多,形象的東西少。現在,劉波同志另辟蹊徑,用看似荒誕的故事、夸張的手法,將某一不正之風或某一時弊的種種表現典型地集中到一位古人身上,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讀來耳目一新,忍俊不禁。捧腹之余,卻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運用傳統的寫作方式,以古人之口說今人之事,是這本集子的又一特色。劉波同志有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素養(yǎng)和功底,對傳統的寫作方式能夠運用自如。書中許多讀者熟知的人物,其語言、動作,與《水滸傳》、《紅樓夢》中的描寫,極為相似,更有情趣的是,作者別出心裁,將這些人物置身于現代環(huán)境之中,時不時冒出一兩句今人的典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