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的小面團"遙遠的猶太血統(tǒng)下的父親,一對經歷過歷史變遷中的夫妻的結晶。1973年夏天的誕生,這個被她的父親稱為"我的小面團"的可愛女嬰。作為猶太人最愛的面食,她的性格,卻并不像面團一樣柔軟。盡管二十多年后,萊溫斯基也被媒體稱為"面團",那只是因為其壓力下而發(fā)生變化的身體。1973年7月23日,一個炎熱的夏日,經歷了長時間痛苦的掙扎,瑪西婭·萊溫斯基終于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莫妮卡·塞米爾,她生產的醫(yī)院是圣弗朗西斯科兒科醫(yī)院,這里恰恰也是她本人出生的地方。初為人父的伯尼·萊溫斯基——他本人也是個醫(yī)生,驕傲地看著自己的女兒,小姑娘有7.5磅重,長著長長的、像小扇子般的睫毛。伯尼喃喃地叫著她"我的小面團",這是猶太人最愛吃的一種面食。20世紀20年代,伯尼·萊溫斯基的父母為了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欺凌,離開了德國。他的父親喬治,在巴西的薩爾瓦多迎來了新生活,他在當地一家咖啡進出口公司做會計。1939年,就在二戰(zhàn)前夕,他去倫敦旅游時,遇到了蘇茜,一個年輕的德國老師,原先在漢堡的一所小學里教授希伯萊文,當蓋世太保帶走了她整班的猶太學生后,她不得不逃離了在漢堡的家。兩個星期后,喬治和蘇茜閃電結構。他們在薩爾瓦多定居了下來,相比戰(zhàn)火滔天的歐洲,此時,這里儼然成了世外桃源。盡管他們的祖國遠在千里之外,可是,這對年輕的夫妻還是希望他們的后代保留德國人嚴謹的作風,當他們的孩子伯尼在1943年出生后,他們將日耳曼人勤奮、自律和將法律奉若神明的傳統(tǒng)與信仰都慢慢灌輸給了這個孩子。伯尼14歲那年,一家三口移民去了美國加州,隨后,伯尼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醫(yī)學。正是在讀醫(yī)的時候,他遇到了瑪西婭·維蘭斯基,那年,他25歲,她剛剛2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