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了休閑學的基礎理論,并提供一個理解休閑理論的基本框架。本書由四部分組成;休閑學概述、休閑與休閑活動、閑暇理論、個人休閑與社會休閑。讀者對象:理論工作者,科研人員,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企事業(yè)單位管理人員,人文、社會科學各專業(yè)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以及所有對休閑學知識感興趣讀者。李仲廣: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助教,企業(yè)管理專業(yè)三年級博士生。目前主要研究領域是休閑理論與休閑經濟、企業(yè)理論與企業(yè)管理。盧昌崇:現(xiàn)任東北財經大學教授,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企業(yè)管理、旅游管理博士生導師;曾任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院長,亞太旅游年會(AsiaPacificTourismAssociation)第八屆年會主席。本書探討了休閑學的基礎理論,并提供了一個理解休閑理論的基本框架。其主旨在于強化休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并力圖在此基礎上給出一個完整的休閑學理論框架。休閑學是具有全方位、綜合性、多層次、幾乎觸及社會所有分支的一個學科。本書前言一休閑中心論:休閑學科發(fā)展的總概括西方休閑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被西方學者奉為休閑學之父的亞里士多德,他把休閑譽為一切事物環(huán)繞的中心,是科學和哲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認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休閑,人惟獨在休閑時才有幸??裳裕‘數乩瞄e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礎。亞氏的休閑觀如同他的其他理論,貫穿整個基督教時代。在中國的先秦文化中,同樣蘊藏著豐富的休閑思想內涵,其獨特而深邃的理解會極大地豐富現(xiàn)代休閑學內含。休閑思想在《詩經》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大雅·生民之什·民亦勞止》直接闡述了休閑、小康和國家安定興盛的重要性,‘‘民亦勞止,汔司小康。惠此中國……”,《小雅·十月之交》則強調統(tǒng)治者應該關心人民的休閑,“民莫不逸,我獨不敢休”。此外,《周易》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老莊哲學的“大知閑閑”等構成了中國六朝隱逸文化、唐宋兼收并蓄休閑文化、明清描寫豐富多彩休閑活動的小品文以及近代人文主義的閑適文化等的哲學基礎。到近代,工業(y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使人的全面豐富性遭到空前的壓抑,人異化為機器等單面的怪物,片面的物質享受和可怕的精神貧困撕裂著當代人。因此,隨著個人擁有的物質財富和自由時間的增多,人們彌補和發(fā)展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的顯得尤為迫切。休閑成為后工業(yè)社會的主要現(xiàn)象。一些近代學者也已以其犀利的目光洞察到這一發(fā)展趨勢。馬克思指出,閑暇增加是未來社會的根本條件和主要特征;羅素則進一步指出,運用閑暇的能力是檢驗人類文明的最后手段;此外,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中也就休閑在社會經濟中的影響系統(tǒng)地提出其重要見解。20世紀之后,休閑問題在發(fā)達國家引起人們普遍關注。休閑學專業(yè)教育在歐美大學普及開來,繼而休閑研究步入了更為活躍的時期,眾多學者在拓展休閑研究范圍和理論建樹方面取得了進展,極大地促進了基礎休閑理論、應用休閑理論和休閑科學的發(fā)展,使休閑學科在今天已成為一個規(guī)模較龐大、結構較復雜的學科。1917年,英國學者亞瑟·彭蒂在《對后工業(yè)國家的研究》一書首次提出,后工業(yè)國家是休閑國家,是一種充滿閑暇、過著工匠式的家庭生活的社會。1950年,美國學者里斯曼(DavisRiesman)明確提出了“大眾消費”和“大眾文化”的新觀點,將休閑問題研究納入社會學的范疇。1955年,荷蘭著名學者約翰·赫伊津哈發(fā)表《游戲的人》(HomoLudens),這是休閑學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之一。作者發(fā)現(xiàn)游戲作為文化的本質和意義對現(xiàn)代文明有著重要的價值,游戲不僅是人類文化的開端,也是生活與文化的中心。人只有在游戲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創(chuàng)造力。1962年,葛拉齊亞在其論著《關于時間、工作與休閑》中指出,休閑是一種難得的使人崇高與成功的理想存在狀態(tài)。1963年,J.皮普爾的《休閑:文化的基礎》充分闡釋了休閑作為文化基礎的價值和意義。到了20世紀60、70年代,國際社會步入一個具有新的休閑倫理觀和娛樂道德觀的大眾休閑時代,新的休閑觀念強調休閑是生活的主要樂趣,休閑是當代社會最重要的特征,人們正是通過休閑而不是工作來充分展示個性和自我價值。休閑是生活的目的,不從屬于任何工作。它取代了過去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一直居于支配地位且流傳甚廣的觀念——工作和勞動是生活的中心。1963年,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談到經濟學的未來時明確指出:休閑,而不是經濟,是人類第一次面臨著的現(xiàn)實的、永恒性的問題。1966年,美國學者查里斯·布萊特比爾提出了現(xiàn)代教育應以休閑為中心的理念,他的《休閑的挑戰(zhàn)》和《以休閑為中心的教育》兩書對休閑之于人類價值、情感以及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967年,國際社會學會決定成立休閑研究委員會,次年又在布拉格建立了國際休閑研究中心。1970年,聯(lián)合國在布魯塞爾召開了國際閑暇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來自世界的30個國家大約500名休閑問題研究專家和政府官員,會議通過了著名的《休閑憲章》。1973年,丹尼爾·貝爾正式提出后工業(yè)社會理論,他認為現(xiàn)代社會正從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后工業(yè)社會一個最明顯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yè)或制造業(yè),而是從事服務業(yè),如保健、娛樂、研究、教育和管理等。根據彼得·德魯克的研究,到21世紀,工人將被機器人和計算機所替換,盡管我們還在其他領域努力地創(chuàng)造工作機會,但所有經濟部門對工人需求都在減少。我們的社會開始面臨這樣一個問題:生活是否一定要以職業(yè)為中心?當前,絕大多數國家的反應是:延長退休后的生命、延長在高校就讀的時間、推遲就業(yè)等。顯然,這些都是權宜之計,并不是令人滿意的對策,我們不應該把休閑僅僅當做工作后的消遣和恢復,而應更多地把休閑當做個人興趣愛好的滿足,在休閑中實現(xiàn)工作的最終目的,才是我們社會發(fā)展的長久之計。與此同時,美國休閑學者M.奇克森特米哈伊、斯坦利·帕克、奇克和伯奇等人的杰出研究使人們堅信,現(xiàn)代社會正加速朝著把勞動和休閑融為一體的方向發(fā)展,工作越來越像娛樂,而娛樂則越來越像工作,工作與休閑之間的界線在不久的將來會消失。另一位學者紐曼在1976年曾指出,工作已不再具有重要意義,而退居次要地位,閑暇明顯地成為惟一的支配因素。后工業(yè)化社會中人的需要,正是在其閑暇活動中得到滿足、感到舒適、獲得自我肯定以及獲得有助于實現(xiàn)社會一體化的技能,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能使客觀上極為單調乏味、令人厭倦的工作變得富有意義,而且使人產生滿足感。1970年代休閑研究的另一重要事件是由于休閑需求的迅速增長,包括農、林、醫(yī)、運動生理、地理、教育等在內的許多自然科學相繼進入休閑研究領域,催生出一個新的休閑研究領域:休閑科學。20世紀80年代以后,世界休閑研究異?;钴S,大批休閑學術組織、休閑行政組織猶如雨后春筍般地破土而出。這一時期,學者們對休閑的認識進一步加深,認為休閑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中心。1987年,約翰·凱利指出,休閑是“成為人”的最主要因素。2000年,杰弗瑞·戈比在美洲休閑學會年會上提出“休閑:經濟的新中心”的觀點,他認為,傳統(tǒng)產業(yè)的發(fā)展與就業(yè)空間越來越小,而休閑產業(yè)正迅猛發(fā)展;在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休閑產業(yè)是最大的產業(yè)之一,90年代休閑消費已經成為美國居民最大的消費項目,遠遠超過汽車、石油等產業(yè),同時還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就業(yè)機會;在21世紀,發(fā)展的質量標準將在于人的生存質量和全面發(fā)展,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休閑經濟,在許多情況下,休閑的質量與效率已成為社會進步的最終檢驗;隨著休閑的經濟、社會等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的休閑價值觀必將發(fā)生根本的改變,整個社會將會圍繞休閑這個中心問題來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