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網絡與數(shù)據通信計算機網絡存儲區(qū)域網絡精華:深入理解SAN

存儲區(qū)域網絡精華:深入理解SAN

存儲區(qū)域網絡精華:深入理解SAN

定 價:¥38.00

作 者: Richard Barker,Paul Massiglia著;舒繼武等譯;舒繼武譯
出版社: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存儲技術叢書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121000454 出版時間: 2004-07-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6cm 頁數(shù): 39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是當前講述存儲網絡技術的最完整著作之一。作者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講述了從數(shù)據中心走出的存儲網絡技術,創(chuàng)造性地從企業(yè)應用角度集中展示了完整的存儲解決方案。作者以獨特方式講述了高度復雜的存儲網絡技術的相關話題,這些知識對于存儲網絡的管理者、實現(xiàn)者和使用者都是必需的。本書幫助讀者理解存儲區(qū)域網絡的體系結構相關概念、關鍵技術和優(yōu)缺點。一個獨特之處在于它描述了如何通過存儲網絡技術在所能購置的產品中實現(xiàn)全新的能力。這些能力是如何工作的?哪些是容易實現(xiàn)的?哪些是難于實現(xiàn)的?哪些應該較早實現(xiàn)?哪些應該推遲到有了一些SAN經驗之后?這些都是關于存儲網絡的其它書籍所沒有涉及的。譯者序信息資源的爆炸性增長對存儲系統(tǒng)在存儲容量、數(shù)據可用性以及I/O性能等方面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存儲系統(tǒng)已成為包括互聯(lián)網在內的信息系統(tǒng)中的一大投資熱點,而存儲網絡也成為繼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之后的信息技術領域的第三次革新浪潮。存儲區(qū)域網絡(SAN)以網絡架構為基礎,可擴展性好,能夠提供靈活的計算組織環(huán)境,實現(xiàn)存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同時,能夠對網內存儲資源實施集中、統(tǒng)一的管理,并方便實現(xiàn)數(shù)據的高可用性和容災性。目前,SAN已成為理想的存儲管理和應用模式。本書從存儲網絡的基本概念、主要優(yōu)勢以及數(shù)據中心的發(fā)展歷程入手,介紹了存儲網絡的關鍵應用,包括備份、數(shù)據高可用性、容災能力、集群技術、數(shù)據復制等;講解了存儲網絡的體系結構,存儲網絡中存儲設備和網絡的相關知識;分析了存儲網絡的各個基礎軟件和高級軟件,重點討論了存儲區(qū)域網絡的企業(yè)備份軟件;最后,描述了如何部署和管理存儲網絡。本書內容由淺入深,結構合理,翔實易懂。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以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為契機,對存儲網絡技術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本書由專門從事網絡存儲研究的工作者翻譯,舒繼武副教授翻譯了全書并進,行了統(tǒng)稿和審校。在翻譯過程中,薛巍、李必剛、張廣艷、嚴瑞、姚念民、姚駿、黃榮榮、穆飛、孟冉、章宏燦、肖達、徐漸、羅駿等研究生提供了很大幫助,翻譯并校對了部分章節(jié)。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原作者對存儲網絡的精深理解,以及對知識和技術細節(jié)的精益求精。我們希望本書能夠促進國內讀者掌握存儲區(qū)域網絡的精髓,并有助于提高我國存儲網絡技術科研和應用的整體水平。最后,由于譯者水平有限和翻譯時間倉促,難免會出現(xiàn)差錯。竭誠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不勝感謝!前言《存儲區(qū)域網絡精華:深入理解SAN))是當前最完整的講述存儲網絡有效性的書籍之一。理查德和保羅以令人興奮的方式從數(shù)據中心來講述存儲網絡。這本書使我第一次有機會從企業(yè)應用程序的角度來領略完整解決方案的要點。關于存儲網絡這一非常復雜的話題,作者以獨特的方法講述了存儲網絡的系統(tǒng)管理員、實現(xiàn)者和用戶所關注的相應話題。自從2世紀9年代早期引入光纖通道以來,存儲網絡已經變得日趨成熟。早期,服務器基本上是通過光纖通道接口直接連到存儲設備(SAS)的,它是允許存儲設備離服務器較遠的一種更快、更粗的管道,但它仍是點到點的連接。所有的存儲都是單個服務器專用的,數(shù)據被鎖定到服務器上。如果系統(tǒng)失效,在系統(tǒng)恢復到可操作的狀態(tài)之前,數(shù)據不能被恢復。光纖通道仲裁環(huán)(FCAL)的引入第一次允許將多個服務器和存儲設備連接在一起。FCAL標志著存儲網絡的早期展示,但不是一個很魯棒的服務器連接。作為一條總線,它具有共享帶寬的連接,實現(xiàn)復雜,它的形成伴隨著早期的產品失敗和兼容性問題。FCAL作為服務器到存儲的互連結構得到了有限的采用,現(xiàn)在它主要作為后端磁盤到智能控制器的互連結構。直到引入了光纖通道交換機,人們才完全認識到現(xiàn)今SAN的潛能,這產生了一種基于交換的光纖通道結構(FCSW)。多個服務器和數(shù)據存儲設備第一次能夠在單個存儲網絡上存在?,F(xiàn)在,多個服務器能夠有效地共享大的存儲設備,允許開放系統(tǒng)具有以前數(shù)據中心配置才能得到的選擇權?,F(xiàn)在,數(shù)據保護、高可用性、災難恢復,以及數(shù)據中心范圍的備份對開放系統(tǒng)環(huán)境第一次是有效的。讓我們回到現(xiàn)在。今天,物理的互連結構已經定義好了,將來會怎樣呢?可以看到的兩個方向正在出現(xiàn)。第一個方向是追求更好的互連模式。光纖通道領域不斷取得進步,更快、更便宜、更微型、更智能的技術將會出現(xiàn)。新的互連技術也會繼續(xù)出現(xiàn)。構建在IP和Infiniband之上的SAN,就是兩個將來會和光纖通道競爭的新興技術。這些新技術將在SAN領域支持新的功能,為數(shù)據共享和靈活性而進行的處理器間通信,允許更多數(shù)據在網絡上自由移動的更高性能、更長和更可靠的通信鏈路,等等。第二個發(fā)展是存儲網絡軟件這一令人興奮的新領域,它有望實現(xiàn)技術上的突破。存儲網絡成功地證明了基礎的、可互操作的互連基礎架構是有生命力的,并且被很好地采用。我們現(xiàn)在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存儲網絡、軟件服務管理和基于自動化策略操作的實際好處上來。這些領域即將成為存儲網絡的突出焦點,促使存儲網絡超越了互連策略而進入智能存儲網絡的領域。但是這些已經超越了我所掌握的范圍。理查德·巴克和保羅·馬斯基里亞在軟件和系統(tǒng)方面聚集了存儲網絡最新情況的要點。豐富、高質量的圖示、解釋和定義,使得本書對任何關心存儲網絡的人都是必讀的。"本書的組織,一節(jié)會讓你知道書的整體概貌以及哪一部分最適合于你的研究背景。我也向那些有經驗的存儲網絡人員強烈推薦這本書。作者簡介理查德·巴克(RichardBarker)是VERITAS軟件公司的資深副主席。一直以來,他對存儲區(qū)域網絡和網絡連接的存儲設備有著濃厚的興趣,對全球企業(yè)市場中涉及到的高可擴展性和高可用性的存儲解決方案尤其感興趣。他是計算機輔助系統(tǒng)工程(CASE,Computer-AidSystemsEngineering)方面的著名作者,撰寫的三本OracleCASE方法叢書非常暢銷。在加入VERITAS之前,他曾擔任OpenVision國際有限公司的顧問、技術服務資深副主席和產品資深副主席。1984年到1994年,他擔任Oracle公司的資深副主席,負責在全球范圍內開發(fā)、推銷Oracle的發(fā)展理念和CASE產品系列。此前,他管理國際計算機有限公司(1CL)的IDMSX大型機數(shù)據庫產品開發(fā)中心,并為聯(lián)合國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開發(fā)了一套分布式數(shù)據庫系統(tǒng)巴克先生也是存儲網絡行業(yè)協(xié)會(SNIA)董事會的前成員,而SNIA是發(fā)展和提升存儲網絡技術的杰出的國際組織。保羅·馬斯基里亞(PaulMassiglia)是VERITAS軟件公司的技術主管。他在幾個標準和行業(yè)行銷協(xié)會中代表VERITAS公司,并廣泛地著書和演講。在他從事數(shù)據存儲行業(yè)的21年里,他分別在以前的數(shù)字設備公司、Adaptec公司,以及美國昆騰(Quantum)有限公司(世界領先的硬盤生產公司)從事過市場、工程和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馬斯基里亞先生是RAID顧問團的前任副主席,現(xiàn)任國際存儲工業(yè)協(xié)會(SNIA)監(jiān)察會的成員。

作者簡介

  理查德·巴克(RechardBarker)是VERITAS軟件公司的資深主席。一直以來,他對存儲區(qū)域網絡和網絡連接的存儲設備有著濃厚的興趣,對全球企業(yè)市場中涉及到的高可擴展性和高可用性的存儲解決方案尤其感興趣。他是計算機輔助系統(tǒng)工程方面的著名作者,撰寫的三本OracleCASE方法叢書非常暢銷。在加入VERITAS之前,他曾擔任OpenVision國際有限公司的顧問、技術服務資深副主席和產品資深副主席。1984年到1994年,他擔任Oracle公司的資深副主席,負責在全球范圍內開發(fā)、推銷Oracle的發(fā)展理念和CASE產品系列。此前,他管理國際計算機有限公司的IDMSX大型機數(shù)據庫產品開發(fā)中心,并為聯(lián)合國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開發(fā)了一套分布式數(shù)據庫系統(tǒng)。巴克先生也是存儲網絡行業(yè)協(xié)會董事會的前成員,而SNIA是發(fā)展和提升存儲網絡技術的杰出的國際組織。

圖書目錄

第1章  存儲網絡的基本概念
  1.1  存儲區(qū)域網絡的基本概念
  1.1.1  SAN概念的進一步分析
  1.1.2  什么是一個優(yōu)秀的SAN
  1.1.3  什么是一個更強大的SAN
  1.2  存儲設備連接到網絡
  1.3  SAN成功的秘訣:軟件
  1.3.1  SAN的軟件性能
  1.3.2  總結SAN和軟件
  1.4  信息存儲和處理的巨大變化
  1.4.1  最好的計算機系統(tǒng)
  1.4.2  更智能的存儲器和設備
  1.4.3  異構計算機系統(tǒng)
  1.4.4  作為服務的數(shù)據存儲
  1.5  SAN的現(xiàn)實能力
  1.6  存儲與網絡的術語澄清
  1.6.1  SAN是存儲還是網絡
  1.6.2  區(qū)域指什么
  1.6.3  NAS是否SAN的一個反向拼寫
第2章  SAN的主要優(yōu)勢
  2.1  SAN提供的模型轉換
  2.1.1  SAN的性質
  2.1.2  應用模型轉換
  2.1.3  傳統(tǒng)信息處理
  2.1.4  基于SAN的主要應用模型轉換
  2.1.5  SAN為應用服務引入的新技術
  2.1.6  基于SAN的次要應用模型轉換
  2.1.7  更多事務處理的新方法
  2.2  企業(yè)信息處理模型
  2.3  SAN增強信息處理能力的變化
  2.3.1  變化之一:更多的存儲,更少的花費
  2.3.2  變化之二;更多的I/O帶寬,更少的花費
  2.3.3  變化之三:更好的數(shù)據保護,更少的花費
  2.3.4  變化之四:對全局數(shù)據的全局訪問
  2.3.5  變化之五:更少的復制,更高的一致性
  2.3.6  變化之六:廣域性
  2.3.7  變化之七:基于SAN的集群
  2.3.8  變化之八:保證信息處理繼續(xù)進行的災難恢復
  2.3.9  變化之九:更少的投資成本
  2.3.10  變化之十:全球性企業(yè)的全球計算
第3章  走向SAN:數(shù)據中心的發(fā)展歷程
  3.1  歷史點滴
  3.2  第一代大型機:數(shù)據中心的誕生
  3.3  第二代大型機:分時
  3.4  在線事務處理:即時滿足用戶
  3.5  小型機和微型計算機:規(guī)模上的不經濟
  3.6  局域網
  3.7  軟件標準化
  3.8  一段回顧
  3.9  個人計算機和客戶—服務器計算技術
  3.10  專用服務器
  3.11  全球性企業(yè)和對全球數(shù)據的需要
  3.12  外部存儲子系統(tǒng)
第4章  SAN的關鍵應用
  4.1  關鍵應用之一:備份
  4.1.1  備份窗口的收縮
  4.1.2  備份窗口
  4.1.3  一致性備份
  4.1.4  備份需求
  4.1.5  備份用途之一
  4.1.6  備份用途之二
  4.1.7  單臺計算機上的備份
  4.1.8  多I/O總線的備份
  4.1.9  客戶—服務器環(huán)境下的備份
  4.1.10  改進1:LAN-Free備份
  4.1.11  改進2:磁帶驅動器共享
  4.1.12  改進3:專用備份服務器
  4.1.13  改進4:無服務器備份
  4.1.14  改進5:與NAS相結合的備份
  4.2  關鍵應用之二:保證數(shù)據高可用
  4.2.1  數(shù)據鏡像一
  4.2.2  數(shù)據鏡像的實現(xiàn)位置
  4.2.3  磁盤控制器及其虛擬化
  4.2.4  卷管理軟件:磁盤虛擬化的另一種方法
  4.2.5  引人SAN后的不同之處
  4.2.6  SAN與高有效數(shù)據
  4.3  關鍵應用之三:容災能力
  4.3.1  鏡像的另一用途
  4.3.2  利用分裂鏡像進行備份
  4.3.3  分裂鏡像的其他應用方式
  4.4  關鍵應用之四:集群技術
  4.4.1  高有效性計算的要求
  4.4.2  基于有效性級別構架集群
  4.4.3  多層次集群系統(tǒng)
  4.4.4  失敗探測與反應
  4.4.5  集群技術中的失敗轉移
  4.4.6  集群和SAN
  4.4.7  異構集群
  4.5  關鍵應用之五:遠程數(shù)據復制
  4.5;1  容災的數(shù)據復制技術
  4.5.2  數(shù)據分發(fā)與合并的數(shù)據復制技術
  4.5.3  數(shù)據移動的復制技術
  4.5.4  數(shù)據復制機制
  4.6  持續(xù)全局訪問的實時信息
第5章  存儲網絡的體系結構
  5.1  數(shù)據到應用程序的路徑
  5.1.1  從比特到記錄
  5.1.2  數(shù)據傳輸?shù)穆窂?br />  5.2  網絡存儲系統(tǒng)
  5.2.1  存儲網絡系統(tǒng)的設置
  5.2.2  基本SAN模型
  5.2.3  NAS應用
  5.2.4  企業(yè)級NAS設備
  5.2.5  帶內SAN裝置
  5.2.6  帶外SAN裝置
  5.2.7  帶有中心元數(shù)據的集群文件系統(tǒng)
  5.2.8  對稱集群文件系統(tǒng)
  5.2.9  基于RAID子系統(tǒng)的卷復制
  5.2.10  基于服務器的卷復制
  5.2.11  基于文件的數(shù)據復制
第6章  存儲網絡中的存儲
  6.1  網絡存儲的挑戰(zhàn)
  6.2  在線存儲的成本
  6.2.1  磁盤的經濟分析
  6.2.2  磁盤柜的成本
  6.2.3  數(shù)據中心可用存儲的成本
  6.2.4  在線存儲的成本
  6.3  提高SAN存儲的性能
  6.3.1  磁盤聚集與虛擬化
  6.3.2  虛擬磁盤中的條帶技術
  6.3.3  基于服務器和基于控制器的條帶
  6.4  維持SAN存儲穩(wěn)定的工作
  6.4.1  RAID:為磁盤失效提供保護
  6.4.2  鏡像與奇偶RAID技術的比較
  6.4.3  互連失敗
  6.4.4  RAID控制器失效
  6.4.5  透明的和不透明的容錯
  6.4.6  原子操作和數(shù)據完整性
  6.4.7  重要的RAID控制器
  6.4.8  嵌入式RAID控制器的容錯技術
  6.4.9卷管理器容錯
  6.5  存儲方案的選擇
第7章  存儲網絡中的網絡
  7.1  光纖通道:存儲區(qū)域網絡的主流
  7.1.1  光纖通道:標準
  7.1.2  光纖通道:芯片
  7.1.3光纖通道:設備
  7.1.4光纖通道:基本構造
  7.1.5  光纖通道的變化:復雜性數(shù)據復制
  7.1.6  光纖通道的傳輸介質
  7.1.7光纖通道協(xié)議
  7A.8  光纖通道的協(xié)議層
  7.1.9  拓撲:光纖通道存儲區(qū)域網絡的形狀,
  7.1.10  光纖通道的光纖技術
  7.1.11  連接磁盤到光纖通道
  7.2  新興的存儲區(qū)域網絡互連技術
  7.2.1  存儲網絡的新連接技術
  7.2.2  其他存儲網絡的發(fā)展
  7.2.3  存儲功能的重新劃分
第8章  存儲網絡的基礎軟件
  8.1  SAN的軟件成分
  8.1.1  數(shù)據中心的I/O棧
  8.1.2  SAN軟件的不同之處
  8.1.3  設備發(fā)現(xiàn)
  8.1.4  存儲設備的訪問控制
  8.1.5  數(shù)據對象的訪問控制
  8.2  共享訪問數(shù)據管理器
  8.2.1  鎖管理器
  8.2.2  鎖管理器的工作方式
  8.2.3  分布式系統(tǒng)的鎖管理
  8.3  計算機系統(tǒng)的FO性能
  8.3.1  Cache和I/O性能
  8.3.2 I/O負載均衡
  8.4  卷:性能和靈活性
  8.4.1  卷的技術特性
  8.4.2  容錯卷:提供的類型保護
  8.4.3  高性能卷:均衡I/O負載
  8.4.4  鏡像、RAID和故障
  8.4.5  系統(tǒng)崩潰防護
  8.4.6  卷的FO性能
  8.4.7  卷的條帶化技術
  8.4.8  管理的靈活性
  8.5  文件系統(tǒng)和應用程序的性能
  8.5.1  文件系統(tǒng)空間分配
  8.5.2  基于存儲單元的文件系統(tǒng)
  8.5.3  預分配和對齊
  8.5.4  數(shù)據庫的FO操作
  8.5.5  大內存的有效使用
  8.5.6  系統(tǒng)崩潰的快速恢復
  8.5.7  文件系統(tǒng)的在線管理
  8.5.8  文件系統(tǒng)的磁盤碎片整理
  8.5.9  移動正在使用的文件
  8.5.10  在線文件系統(tǒng)擴展
  8.5.11  備份和持續(xù)數(shù)據訪問
  8.5.12  凍結映像
  8.5.13  使用分離鏡像技術的凍結映像
  8.5.14  采用寫時拷貝技術的凍結映像
  8.5.15  事務的一致性
  8.5.16  其他類型的檢查點
第9章  存儲網絡的高級軟件
  9.1  數(shù)據復制
  9.2  數(shù)據復制的類型
  9.2.1  數(shù)據復制的本質
  9.2.2  數(shù)據復制與鏡像
  9.3  數(shù)據復制的不同類型
  9.3.1  數(shù)據庫復制
  9.3.2文件系統(tǒng)復制
  9.3.3  存儲設備復制
  9.3.4復制策略
  9.4  同步復制與異步復制
  9.4.1  同步復制
  9.4.2  異步復制
  9.5  應用數(shù)據復制
  9.5.1  混合數(shù)據恢復
  9.5.2  災難與失效
  9.5.3  復制與數(shù)據一致性
  9.5.4  相互的災難恢復
  9.6  集群:數(shù)據處理的進展
  9.6.1  數(shù)據中心的集群
  9.6.2  數(shù)據中心集群展望
  9.6.3  需要集群的原因
  9.6.4  應用程序和集群
  9.6.5  資源的種類
  9.6.6  加載和卸載資源
  9.6.7  服務間的相互依賴
  9.6.8  失效維修
  9.6.9  并行的應用服務群
  9.6.10  管理集群資源
  9.6.11  集群的相互連接
  9.6.12  集群中的客戶端和存儲連接
  9.6.13  集群中的存儲設備
  9.7  集群數(shù)據模型
  9.7.1  分布式鎖管理
  9.7.2  基于服務器的卷管理和集群
  9.7.3  集群中的卷管理
  9.7.4  集群文件系統(tǒng)
  9.7.5  共享數(shù)據集群的重要性
  9.8  災難恢復和全球集群
  9.8.1  全球計算和災難恢復
  9.8.2  全球的應用程序遷移
  9.9  集群與存儲區(qū)域網絡
第10章  存儲區(qū)域網絡的企業(yè)備份軟件
  10.1  SAN中的備份管理
  10.2  企業(yè)數(shù)據保護
  10.3  企業(yè)備份管理軟件結構
  10.3.1  備份控制和數(shù)據流
  10.3.2  擴展備份操作
  10.4  企業(yè)備份策略
  10.4.1  備份哪些數(shù)據對象
  10.4.2  備份時間
  10.4.3  備份地點
  10.4.4  備份自動化
  10.5  最小化備份的影響
  10.5.1  完全備份和增量備份
  10.5.2  增量備份帶來的影響
  10.5.3  增量備份的不同類型
  10.5.4  累積備份、差別備份和完全備份的結合
  10.5.5  合成完全備份
  10.5.6  寫時復制技術與備份
  10.5.7  備份和數(shù)據庫
  10.5.8  基于塊的增量備份
  10.5.9  多流備份:多路和并行備份流
  10.5.10  影響備份速度和費用的因素
  10.5.11  多路備份
  10.5.12  并行備份流
  10.5.13  大備份任務的并行化
  10.5.14共享磁帶
  10.5.15  LAN-Free備份和無服務器備份
第11章  如何采用存儲網絡
  11.1  為什么采用存儲網絡
  11.1.1  提供網絡存儲服務的好處和機制
  11.1.2  從商業(yè)到存儲
  11.1.3  SAN的技術和商業(yè)好處
  11.1.4  SAN在更大的信息處理環(huán)境中的好處
  11.1.5  不可訪問的時間
  11.1.6  SAN的真正用戶
  11.2  開發(fā)SAN配置策略
  11.3  成功配置SAN的9個步驟
  11.3.1  步驟1:確定業(yè)務信息需求
  11.3.2  步驟2:學習技術的能力
  11.3.3  步驟3:匹配需求與技術
  11.3.4  步驟4:真正的計劃
  11.3.5  步驟5:審計當前的情形
  11.3.6  步驟6:合并IT計劃和企業(yè)計劃
  11.3.7  步驟7:設計和供應商的選擇
  11.3.8  步驟8:首次使用
  11.3.9  步驟9:反復、回顧和學習
  11.4  成功的必需因素
  11.5  采納SAN的可選方法
  11.5.1  LAN-free備份:使用戶易于使用
  11.5.2  存儲匯集:管理的靈活性
  11.5.3  凍結映像備份:消除窗口
  11.5.4  數(shù)據共享:NAS路徑
  11.5.5  應用程序有效性:為失敗轉移而集群化
  11.5.6  共享數(shù)據和并行集群:應用程序擴展
  11.5.7  數(shù)據復制1:支持數(shù)據的使用與決定
  11.5.8  數(shù)據復制2:災難復原能力
  11.5.9  走向全球:廣域集群
  11.6  潛在的災難:SAN的全連接性
第12章  存儲區(qū)域網絡的管理
  12.1  SAN管理的定義
  12.1.1  網絡管理任務
  12.1.2  存儲管理任務
  12.1.3  SAN管理的對象
  12.2  基礎:管理SAN的特別之處
  12.2.1  SAN連接設備的發(fā)現(xiàn)
  12.2.2  設備名稱的登記
  12.2.3  網絡設備名稱的查找
  12.2.4  設備名字的信息
  12.2.5  SAN環(huán)境下的主機
  12.2.6  分區(qū)
  12.2.7  路由
  12.3  理想的SAN管理環(huán)境
  12.4  SAN管理和在線存儲成本
  12.5  SAN管理和在線存儲服務的質量
  12.5.1  存儲容量
  12.5.2數(shù)據可用性
  12.5.3  FO性能
  12.5.4新的事務處理類型
  12.6 SAN管理和備份的成本
  12.7  SAN管理與備份影響
  12.8  SAN管理與應用程序可用性
  12.9  SAN管理與資產的利用
  t2.10  SAN管理工具
  12.11  負責存儲網絡管理的組織
  12.12 SAN管理的現(xiàn)狀
  12.13  SAN管理和標準
  12.13.1  業(yè)界協(xié)會的SAN管理活動
  12.13.2  相關組的SAN管理活動
  12.14 SAN管理的挑戰(zhàn)
  12.15  SAN管理的明天:通向存儲撥號音之路
附錄A  存儲網絡組織
附錄B  存儲網絡術語表
編后記:推測SAN的未來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