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巴爾生于1914年,1935年進入查爾斯大學法學院就讀,1939年因納粹關閉了捷克的高等學院而學業(yè)中綴,直到二次大戰(zhàn)結束后,才繼續(xù)修完課程。此后,如扉頁所記,他多所雜役,就是沒有從事本業(yè)。1962年起,年近半百的赫拉巴爾才開始較有系統(tǒng)地創(chuàng)作,1963年出版第一本作品,特殊的風格和文采旋即備受推崇矚目。1968年共黨政權掌控捷克斯洛伐克后,赫拉巴爾由于先前支持“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而被列入禁止出書名單,成為“被嚴密監(jiān)視的作家”。1970到1976之間,赫氏隱居到布拉格城外他出生的小鎮(zhèn),完成了畢生最杰出的作品。赫氏一生創(chuàng)作頗豐,身后結集成十九卷合集,捷克文版前后發(fā)行了近三百萬冊,作品被譯成二十七個語文版本。最知名的包括《嚴密監(jiān)視的列車》(Closely Watched Trains;或譯 Closely Observed Trains)、《我服侍過英國國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以兩次世界大戰(zhàn)為主題的《時間靜止的小鎮(zhèn)》(The Little Town Where Time Stood Still),以及帶有自傳色彩的《過于喧囂的孤獨》(Too Loud a Solitude)。赫氏在電影和戲劇方面也卓有貢獻,除了創(chuàng)作過許多劇本外,幾部知名小說陸續(xù)搬上銀幕后也都成績斐然。1965年的劇本“底層的珍珠”(The Pearl in the Deep),與一群年輕導演開啟了捷克電影“新浪潮”的先端;搬上大銀幕的“嚴密監(jiān)視的列車”由捷克國際級導演伊利·曼佐(Jií Menzel)執(zhí)導,于1967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9年,曼佐在“溫柔的野蠻人”(The Tender Barbarian)片中,還客串演出以赫氏為本的博士一角;1990年,改編自赫氏原著的“失翼靈雀”(Larks on a String),則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赫拉巴爾大器晚成,卻迅速成為20世紀下半葉捷克最偉大的作家,于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米蘭·昆德拉曾對他給與高度評價:他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捷克最偉大的作家。1997年2月3日,83歲高齡的赫拉巴爾在病愈即將出院時,從醫(yī)院五樓的窗口跳了下去。據(jù)說,跳樓前他說了一句話:“我已經(jīng)做了我該做的一切,那么,我還待在這里干嗎?”另一種說法是,他因伸手去喂窗外的鴿子而意外掉到了樓下——這一顆來自社會底層的珍珠,像鴿子一樣,飛向了天國……捷克大文豪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生於1914年。他21歲時進入查爾斯大學法學院就讀,不到四年,就因為納粹關閉了捷克所有的高等學院而學業(yè)中輟;直到二次大戰(zhàn)結束后,他才修完所有博士課程。之后,他卻毅然將博士學位甩在一旁,當過倉庫管理員、鐵路工人、推銷員、鋼鐵廠臨時工、廢棄物打包工、劇院布景工人和跑龍?zhí)椎呐R時演員等,但就是沒再從事過任何跟法學有關的工作。赫拉巴爾一生際遇起伏,順境少而逆境多。50年代初期,工作不順,沒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作品,他的創(chuàng)作多是在一迭迭從工廠帶回家的廣告紙背面完成的。卑微地活了大半輩子之后,1962年起,年近半百的赫拉巴爾才認真地開始創(chuàng)作,終於在49歲那年出了他的第一本書,特殊的風格和文采旋即備受推崇矚目。1968年共產政權掌控捷克,赫拉巴爾由於曾支持「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而被列為黑名單。1970到1976之間,他遷至布拉格城外他出生的小鎮(zhèn)隱居,并完成了一部部畢生最杰出的作品。赫拉巴爾一生創(chuàng)作頗豐,光是捷克文版,前后就發(fā)行了近三百多萬本。他的作品被翻譯有將近30種語文版本,最知名的有《嚴密監(jiān)視的列車》(Closely Watched Trains)、《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注)、《時間靜止的小鎮(zhèn)》(The Little Town Where Time Stood Still),和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過於喧囂的孤獨》(Too Loud a Solitude)。除了非凡的文學成就外,赫拉巴爾在電影和戲劇方面也有相當貢獻,他不但創(chuàng)作過不少劇本,幾部知名小說陸續(xù)搬上銀幕后也都成績斐然。1965年的劇本《底層的珍珠》(The Pearl in the Deep),他與一群年輕導演開啟了捷克電影「新浪潮」的先端;《嚴密監(jiān)視的列車》由伊利曼佐搬上大銀幕,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曼佐之后并以《失翼靈雀》(Larks on a String)再奪下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1997年,赫拉巴爾自醫(yī)院的五樓窗口墜樓身亡,傳言他當時不過是想餵鴿子,但也有人說他是自殺…。由於赫拉巴爾生前曾經(jīng)承諾,要將他畢生最愛的作品《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交給最懂他的伊利曼佐來拍攝。不料,在他身后取得了電影拍攝權的捷克國家電視臺,卻執(zhí)意想邀請曾以《分道不揚鑣》(Divided We Fall)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另一位捷克導演揚霍布雷克(Jan Hrebejk)來執(zhí)導。這讓伊利曼佐不惜以停止創(chuàng)作來抗議,并耗費了十多年的寶貴光陰來和捷克電視臺打官司。所幸這部鉅作《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最后終於在赫拉巴爾辭世10年、而伊利曼佐也年近70歲時的今天拍攝完成,并榮獲了捷克影壇最高榮譽「金獅獎」最佳影片等四大獎,三度為伊利曼佐和赫拉巴爾的完美合作寫下了輝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