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言
第一部 天如何能夠成為人心信念本體
第一篇 哲學視野下的本體追尋——宇宙本體、知性本體、生存本體與信念本體
1.1 本體與本真、本無、本心
1.2 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知性本體
1.3 生存論的突起與本體論的解構
1.4 安身立命的信念本體
1.5 天:董仲舒哲學的信念本體
1.6 天的信念仍然活在中國人的內心世界
第二篇 漢初的時代、學術與儒學的新使命
2.1 漢帝國的初建
2.2 學術的復蘇與再度繁榮
2.3 百家爭鳴之后的大融合——以《呂氏春秋》、《淮南子》為例
2.4 董仲舒:“天人三策”與《春秋繁露》
第三篇 崇天、敬天、畏天:儒學立場上的信念本體
3.1 作為宇宙總體結構的天道
3.2 人性化與倫理化的天道
3.3 唯天為大:對信念本體的尊崇與敬畏
第二部 作為信念本體之天的哲學建構
第四篇 陰陽五行的哲學提升
4.1 陰陽之道:尊卑、經權、合別與中和生成
4.2 五行:位次順逆與比相生、間相勝
4.3 以五行推陰陽及其與天、地、人的整合
第五篇 性情形上地位的最初確立
5.1 董仲舒對性情的形上建構:以陰陽釋性情
5.2 性情與善惡:性禾善米說
5.3 “中民之性”與王道教化的作用
5.4 儒學哲學的特有門徑:性情形而上學
第六篇 物莫無鄰、以類相召的感應思想
6.1 感應思想之源流考略
6.2 董仲舒感應思想的基本內容
6.2.1 天道各以其類動
6.2.2 由陰陽性情而感通
6.2.3 人副天數
6.2.4 求雨、止雨之術
6.2.5 因五行而用事
6.3 祥瑞災異之說與讖緯及其歷史影響
6.4 溝通與感通:從理性邏各斯到感性想像力
第三部 天道信念向生活世界與歷史哲學的滲透
第七篇 天人相與之際的倫常世界
7.1 董仲舒的“五?!敝?br /> 7.1.1 “天,仁也”與“仁,天心”
7.1.2 仁在愛人,義在正我
7.1.3 禮:繼天地,體陰陽
7.1.4 莫近于仁,莫急于智
7.1.5 正道、修理與“利以遺民”
7.2 孝:源自于天的人世序則
7.3 名:順于天,生于真
7.4 “治身不敢違天”與儒家的性教育思想
7.5 德莫大于和,道莫正于中
第八篇 終始轉移的歷史哲學觀念
8.1 “十如更始”與數的宇宙生成論性質
8.2 終而復始、窮則返本
8.3 時間與歷史、與生活世界
第九篇 帝國政治哲學與圣王行動指南
9.1 “王”之新解:“王道通三”與“王者配天”
9.2 帝國政制建構的基本法則:“官制象天”
9.3 為政之本:“任德而不任刑”
9.4 經權、常變的政治辯證法
9.5 董仲舒的重民思想與治民理念
9.5.1 君為民心、民為君體
9.5.2 “先富之而后加教”的治國路線
9.6 關于“大一統(tǒng)”的考辨
余論 關于董學的未盡話題
1 董仲舒與春秋公羊之學
2 董學的圣、王之合與新儒學批判
3 從“大三角”、“兩張皮”到“熔入一爐”——董仲舒思想對重構中國哲學的啟示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