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社會學責任推斷:社會行為的理論基礎

責任推斷:社會行為的理論基礎

責任推斷:社會行為的理論基礎

定 價:¥31.00

作 者: (美)B.維納(Bernard Weiner)著;張愛卿,鄭葳等譯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當代心理科學名著譯叢
標 簽: 禮品書

ISBN: 9787561735114 出版時間: 2004-05-31 包裝: 平裝
開本: 23cm 頁數(shù): 301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的潛在假設是:社會判斷和社會公正存在于基本的人類成見中,責任的推斷滲透于我們的世界和日常經(jīng)驗之中。維納寫本書的首要目的是證明這些推理廣泛性,責任的分配及其隨后的情感和行為不局限于法庭,生活本身充滿著責任推斷的情況。在本書的第一章中,維納提出了本書的基本假設和觀點。寫作主要基于“生活是法庭”和“人是上帝”的隱喻,假定以他人作為最終審判者來行動的合法性的存在。在第二章中,主要論述成就情景中成功和失敗責任信念的效果,特別是作為與成就評價有關的這種推理過程。本章還關注由缺乏能力和由缺乏努力所造成的不成功行為表現(xiàn),并對有關歸因過程以及責任推斷問題作出區(qū)分。在隨后的3章中,討論了一些厭惡事件的觀察到的起因,和這些厭惡事件所引起的反應。這些章節(jié)分別討論了各種各樣的厭惡事件,特別關注酗酒,肥胖癥和貧窮;分析了對同性戀艾滋病人的反應。接下來,論述了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問題。第六、七章轉向對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探討。在這些章節(jié)中,有關責任信念與情感反應和行為相聯(lián)系的動機理論得到建構,使思想、情感和行動之間的關系概念化的不同途徑被勾列出來,并提供了一些有關的實驗證據(jù)。在第八章中,著重考慮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問題。在最后一章中,維納討論了動機領域中的一個普遍問題:將對社會動機的探索與個人動機的研究相結合,并提出一個更為寬泛的、更為完整的歸因動機理論框架。<

作者簡介

  伯納德·維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歸因動機理論的奠基人。1963年獲密歇根大學博士學位,1963-1965任明尼蘇達大學助教,1965年至今任洛杉磯加州大學教授。曾先后到紐約大學城研究中心、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密歇根大學、華盛頓大學做過訪問教授。1990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分會卓越研究貢獻獎,1994年獲美國教育研究會出版獎。1991年獲得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0年攻芬蘭特庫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歷任《認知與情緒》、《教育心理學》、《人格雜志》、《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人格研究雜志》、《動機與情緒》、《人格與社會心理評論》、《心理探詢》、《社會行為與人格》等雜志顧問編輯。曾發(fā)表論著10余部,學術論文150余篇。

圖書目錄

總序
譯者導言
中文版序
鳴謝
前言
第一章 責任分析
 一個小故事:責任認定過程
 責任判斷的后果
 從事件到行動:心理過程
 本書的目標和組織編排
第二章 責任和成就評價
 工作的倫理
 有關成就評價的決定因素的一項實驗研究
 有關發(fā)現(xiàn)的理論整合
 問題發(fā)生時的責任和后續(xù)責任
 知覺到的有關成就評價的“公正”
 什么時候欠希望他人認為我們沒有努力
 總結
第三章 責任和污名
 實驗證明
 疾病的概念
 污名的概念
 酗酒
 肥胖癥
 貧窮
 關于原因信念的改變
 總結
第四章 艾滋病與污名
 約翰遜和知覺到的艾滋病的責任
 實驗證明
 有關HIV感染、責任以及對他人的反應的實驗發(fā)現(xiàn)
 對感染HIV和AIDS的其他人的反應
 同性戀行為
 艾滋病、同性戀和異性戀
 對艾滋病人的復雜瓜在
 AIDS教育的困境
 總結
第五章 責任、污名形成、心理疾病以及家庭
 抑郁癥
 精神分裂癥和所表現(xiàn)出的情緒
 離婚和痛苦的婚姻
 有關污名形居的一般總結
第六章 助人行為
 對具有污名者的幫助
 助人行為模型
 一個實驗論證
 與幫助給予相關的早期研究
 有關責任和情緒的評價的研究
 其他的理論進展
 理論發(fā)展和實際應用
 經(jīng)驗總結和理論結論
第七章 攻擊
 ……
第八章 減輕責任推斷:借口和擔白
第九章 個人和社會的動機歸因理論的整合
參考文獻
名詞檢索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