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研究區(qū)自然地理條件與主要環(huán)境地質問題
第一節(jié) 自然地理條件
一、地理位置及地形
二、氣象及水文
第二節(jié) 主要環(huán)境地質問題
一、丘陵區(qū)主要環(huán)境地質問題
二、盆地區(qū)主要環(huán)境地質問題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
第一節(jié) 地層巖性
一、太古宇
二、元古宇
三、古生界
四、中生界
五、新生界
第二節(jié) 地質構造
一、大同盆地的邊山構造
二、大同盆地的基底構造
三、大同盆地挽近時期新構造運動
第三節(jié) 地貌特征
一、中高山區(qū)
二、低山丘陵區(qū)
三、山前洪積傾斜平原區(qū)
四、沖積平原區(qū)
第四節(jié) 區(qū)域水文地質條件
一、含水巖組的劃分及其水文地質特征
二、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條件
三、地下水的水化學特征
第三章 更新世以來地下水環(huán)境演化
第一節(jié) 大同盆地的形成
一、山西地塹系形成機制
二、早期大同盆地的形成
第二節(jié) 盆地環(huán)境的演變
第三節(jié) 更新世以來大同盆地地下水環(huán)境演化
第四章 區(qū)域水文地球化學
第一節(jié) 大同盆地地下水水化學特征
一、大同盆地地下水常量組分分布特征
二、大同盆地地下水微量組分分布特征
第二節(jié) 大同盆地地下水水環(huán)境分區(qū)
一、地下水水化學類型
二、地下水水環(huán)境分區(qū)
第三節(jié) 地下水水化學過程
一、地下水飽和狀態(tài)
二、盆地地下水水化學過程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五章 地質成因水化學異常研究
第一節(jié) 砷的毒性
一、概況
二、砷中毒的臨床表現
第二節(jié) 地下水砷異常的研究概況
一、簡介
二、地下水中砷的來源
三、地下水中砷異常的水文地球化學
四、山陰地區(qū)地下水砷異常的研究綜述
第三節(jié) 山陰地方性砷中毒概況
一、山陰水砷中毒的發(fā)現
二、山陰水砷中毒的臨床表現
第四節(jié) 山陰高砷水化學特征
一、地下水砷的分析
二、高砷水水化學特征
三、有利于砷富集的水環(huán)境分析
第五節(jié) 研究區(qū)沉積物研究
一、沉積物中有機質分析
二、沉積物中砷賦存狀態(tài)分析
三、沉積物中的氟
第六節(jié) 山陰高砷、高氟水的形成機制研究
一、高砷、高氟水形成機制
二、高砷、高氟水成因模型
第六章 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大同市地下水環(huán)境演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水文地質條件
第三節(jié) 地下水動態(tài)特征
一、大同市地下水動態(tài)特征
二、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與擴展
第四節(jié) 地下水水質時空演化
一、地下水水質隨空間的變化
二、地下水水質隨時間的變化
第五節(jié) 人類活動對地下水化學演化影響
第六節(jié) 小結
第七章 地下水污染敏感性研究與水環(huán)境保護對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地下水污染敏感性概念與基本假設
一、地下水污染敏感性概念
二、地下水污染敏感性研究的基本假設
第三節(jié) 地下水污染敏感性評價體系
一、指標疊加法
二、模型模擬法
三、改進的遷移能力指數模型(MLPI)的建立
第四節(jié) 改進的遷移能力指數模型(MLPI)的應用
一、水文地質條件
二、方法
三、結果及討論
第五節(jié) 地下水保護對策
一、建立衛(wèi)生防護帶
二、采取隔離措施
三、修建蓋層系統
結論
附錄
附錄1 地下水常量組分含量一覽表
附錄2 地下水微量組分含量一覽表
附錄3 大同盆地水樣采集點分布圖
附錄4 水-巖相互作用模擬與PHREEQC軟件簡介
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