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學者、作家、藝術家的以外學術交流活動下斷加強,這里選擇的三部書稿就是我們的學者在國外大學等學術場所的演講稿,它們或談美學或談佛學或談文學,既有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又充分體現(xiàn)了學者在各自領域的研究成果。張清華,1963年生于山東博興。文學博士。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研究、批評與教學。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等雜志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萬字;出版有《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內心的迷津:當代詩歌與詩學求問錄》等學術著作4部。曾獲山東省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劉勰文藝評論獎。2000年秋至2001年春受邀赴德國海德堡大學古代學與東方學學院講學并進行學術交流。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理論探討、作家例析、專題演講。具體包括:中國文學中的歷史敘事傳統(tǒng)、當代紅色敘事中的歷史觀、啟蒙歷史敘事的重現(xiàn)與轉型、新歷史主義敘事的現(xiàn)象與特征、余華的歷史敘事、蘇童小說中的新歷史主義意識、格非小說中的新歷史主義意識、莫言的新歷史主義敘事、作為新歷史主義敘事的《長恨歌》、第三代詩歌的新歷史主義意識、由語言通向歷史:王朔的意義、精神分析學與中國當代文學、民間理念在當代的流變及其形態(tài)、歷史的回聲:關于張煒的《家庭》、《鄉(xiāng)村溫柔》中的鄉(xiāng)村歷史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