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精神健康:臨床社會工作實踐

精神健康:臨床社會工作實踐

精神健康:臨床社會工作實踐

定 價:¥50.00

作 者: (美)Roberta G.Sands著;何雪松,花菊香譯
出版社: 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社會工作名著譯叢
標 簽: 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論

ISBN: 9787562814245 出版時間: 2003-08-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3cm 頁數: 461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于精神分裂癥、雙相障礙等嚴重精神疾病案主,以及對抑郁、焦慮和藥物濫用等中度嚴重精神障礙案主的干預。另外,本書強調對性別和文化差異敏感的社會工作實踐。盡管本書并沒有討論中國社工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特定的宗教和文化的少數族群,但希望能獲得不同文化取向的人群的接納和禮待。RobertaG.Sands,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何雪松,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精神健康業(yè)已成為健康的重要維度,精神健康服務是社會工作者最重要的實踐領域之一。本書全面而系統(tǒng)地介紹了社會工作在精神健康領域的理念、應用、貢獻和技巧,多樣化的干預模式對于中國社會工作介入精神健康領域和發(fā)展社區(qū)精神健康服務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書可作為社會工作專業(yè)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精神健康實務工作者和社區(qū)工作者的指導讀物。

作者簡介

  Roberta G.Sands,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何雪松,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

圖書目錄

叢書序言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導論:主題和背景
從社區(qū)精神健康到行為健康
研究為本的實踐
定義議題
后現(xiàn)代主義
參考文獻
第1部分 實踐框架
第二章 歷史背景
殖民時期
精神病學在美國的肇始
19世紀
20世紀早期的改良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及其影響
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及其影響
精神科治療的視角轉換:1950-1980
精神健康政策的變遷:1981-2000
總結和解悶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生理心理社會概念框架
生物學的觀點
心理學的觀點
社會環(huán)境的觀點
整合視角
總結和解構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生理心理社會評估
全面多學科評估的要素
評估案主的精神病癥狀
生理心理社會評估的思考
撰寫生理心理社會總結
跨學科治療計劃小組的個案鑒定
總結和解構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法律與倫理議題
強制性民事移送
最少限制性選擇
案主的權利
保密和警告責任
行為管理型照顧下的倫理爭議
總結和解構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
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
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邂逅心理學理論
婦女作為精神疾病的建構
直面情境:問題關系
其他治療方法
總結和解構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種族、民族和文化議題
定義
壓制的歷史
多重情境
族性與精神健康求助方式
DSM-IV診斷和治療的文化維度
特定民族的臨床社會工作實踐
總結和解構
參考文獻
第2部分 干預
第八章 對抑郁案主的臨床實踐
第九章 對焦慮障礙案主的臨床實踐
第十章 對嚴懲精神疾病患者的干預:理論、概念和理念
第十一章 對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區(qū)照顧:個案管理與社區(qū)資源
第十二章 對受嚴重精神疾病影響者的干預:藥物治療、社交技巧訓練和家庭教育
第十三章 對藥物濫用案主的臨床實踐
譯后記 【媒體評論】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