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沛鴻,1888年出生于廣西南寧市,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致力于國民革命,后赴英、美留學近10年。為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他學成后毅然回國,希望通過辦教育來提高民眾的文化科學素質和愛國熱情,拯救中華民族于水火之中。雷沛鴻曾先后在江蘇教育學院、暨南大學、中山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上海政法大學等高等院校任教。20世紀30-40年代,應李宗仁先生的邀請,雷沛鴻回到廣西,先后五度出任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職務。他是早期中國民眾教育的倡導者之一,曾在江蘇無錫、昆山等地開展民眾教育實驗。他利用執(zhí)掌廣西教育行政的便利,執(zhí)著地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艱苦探索,在廣西全省范圍推進國民基礎教育運動,進而創(chuàng)辦國民中學和國民大學——西江學院,初步構建了一個從中國國情與廣西省情實際出發(fā)的,符合民眾需要的民族教育體系。雷沛鴻經過不懈的努力,積極推進國民基礎教育運動,使廣西接受基礎教育的兒童達79.8%,成人達84.5%。在抗戰(zhàn)時期,全國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動蕩不定,人民生活非常貧困落后,連經濟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兒童接受教育也只達到了10%左右,雷沛鴻在廣西無疑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他在廣西全省實施的“民族教育體系”構建運動,在近現代中國教育界產生過積極而重要的影響,在中國教育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新中國成立后,雷沛鴻先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政議政,先后擔任了廣西省監(jiān)察委員會副主任、廣西政協副主席、廣西僑聯主席、中國致公黨中央常委、致公黨廣西區(qū)委主任委員等領導職務,1967年逝世。他一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黨的統一戰(zhàn)線和僑務政策,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