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分上、中、下3篇和附錄,總計14章。上篇為總論,分為6章,概述了中藥商品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基本任務、命名及分類、發(fā)展史、經營與管理、質量標準與質量控制、包裝與貯藏、商品的貿易等基本理論;中篇為中藥材商品,分為6章,重點論述了藥材資源的概況與采收、加工、炮制的通則,詳細闡述了藥材的來源、商品特征、規(guī)格等級、質量要求和貯藏等基本技術和方法;下篇為中成藥商品,分為2章,以范例的形式收載了部分常用的中藥制劑,為進一步完善中藥商品的概念奠定了基礎。全書共收載中藥商品257種,其中中藥材229種、中成藥28種,包括了部分蒙藥、藏藥、維藥和傣藥等;重點敘述了80個品種。中藥材按藥用部位分類,其中植物類藥材187種、動物類藥材29種、礦物類藥材13種;中成藥按劑型分類,收載了20個具有代表性的常用劑型。本教材體現(xiàn)了藥材商品與其制劑性狀特征評價和現(xiàn)代質量控制方法的有機結合,收載的中藥均為商品市場流通的常用品種,在常規(guī)方法和實用技術等方面,均具有代表性和指導性意義。為了適應中藥現(xiàn)代化的需要,教材中的關鍵詞均標注了英文,并以國家公布的標準名詞為依據。 本教材適用于中藥類、中醫(yī)類5~7年制的學生使用,計劃授課90學時,各學校使用時,可根據專業(yè)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shù)恼{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