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第1章 起步
1.1 CCIE認證考試簡介
1.1.1 CCIE概述
1.1.2 成為CCIE需要哪些背景知識
1.1.3 成為CCIE的步驟
1.1.4 學習次序
1.1.5 CCIE路由選擇和交換專家
1.1.6 CCIE WAN交換專家考試
1.1.7 CCIE ISP撥號專家
1.1.8 CCIE SNA/IP集成
1.1.9 CCIE重新認證
1.1.10 獲得必要的Cisco培訓
1.1.11 如何從培訓中獲得最大的回報
1.1.12 認證要求的背后有些什么
1.1.13 注冊認證考試
1.1.14 參加考試的技巧
1.1.15 標準的測試方法
1.1.16 重考
1.2 小結
第2章 數據鏈路層
2.1 數據鏈路層編址
2.1.1 數據鏈路幀
2.1.2 MAC編址
2.1.3 FDDI編址
2.1.4 比特次序傳輸
2.2 地址小結
2.3 以太網體系結構
2.3.1 以太網定義
2.3.2 以太網傳輸
2.3.3 以太網接收
2.3.4 全雙工以太網
2.3.5 IEEE 802.2數據鏈路服務
2.4 以太網幀格式和描述小結
2.4.1 IEEE 802.3幀格式
2.4.2 802.2 LLC頭部
2.4.3 數據鏈路頭部
2.4.4 IEEE 802.3 SNAP幀格式
2.5 802.2 LLC頭部
2.5.1 SNAP頭部
2.5.2 802.3 _Raw Novell Proprietary幀格式
2.6 快速以太網結構
2.6.1 介質訪問控制子層
2.6.2 獨立于介質的接口子層
2.6.3 100BASE-TX物理層
2.6.4 100BASE-T4物理層
2.6.5 100BASE-FX物理層
2.6.6 布線標準
2.6.7 網絡直徑
2.6.8 中繼器類型
2.7 以太網供應商的地址
2.8 千兆以太網結構
2.8.1 什么是千兆以太網
2.8.2 千兆以太網結構
2.8.3 兼容性和支持
2.9 令牌環(huán)結構
2.9.1 令牌環(huán)的操作
2.9.2 令牌環(huán)幀的定義
2.9.3 令牌格式
2.9.4 令牌環(huán)編址
2.9.5 令牌環(huán)功能
2.9.6 令牌環(huán)初始化
2.9.7 啟動環(huán):令牌聲明過程
2.9.8 操作
2.9.9 常規(guī)中繼模式
2.9.10 幀傳輸
2.9.11 幀接收
2.9.12 早期的令牌釋放
2.9.13 故障隔離和錯誤報告
2.9.14 令牌環(huán)監(jiān)視器:維護令牌
2.9.15 令牌環(huán)結構小結
2.10 FDDI體系結構
2.10.1 FDDI基本特征
2.10.2 FDDI定時器和幀格式
2.10.3 連接建立
2.10.4 環(huán)初始化
2.10.5 鄰居通知和重復地址檢查
2.10.6 正常操作
2.10.7 FDDI 管理
2.10.8 FDDI結構小結
2.11 問題
2.12 答案
第3章 邏輯鏈路控制層
3.1 概述
3.1.1 邏輯鏈路控制
3.1.2 面向連接與無連接的服務
3.1.3 MAC和LLC層
3.2 LLC類型2操作
3.2.1 幀格式
3.2.2 SAP編址
3.2.3 LLC2的數據排序
3.2.4 定時器功能
3.2.5 IEEE 802.2協(xié)議的面向連接服務
3.2.6 LLC類型2操作的細節(jié)
3.2.7 建立連接
3.3 LLC類型1操作
3.4 小結
3.5 問題
3.6 答案
第4章 橋接體系結構
4.1 橋接的優(yōu)點
4.2 網橋的工作原理
4.2.1 MAC網橋幀格式
4.2.2 透明橋
4.2.3 生成樹算法
4.3 STB的工作機制
4.3.1 定制生成樹
4.3.2 Cisco 透明橋的特點
4.3.3 源路由橋
4.3.4 源路由如何工作
4.3.5 源路由流量過載
4.3.6 并行橋和負載均衡
4.4 路由決策
4.4.1 Cisco 源路由橋
4.4.2 源路由橋的特點
4.4.3 遠程源路由橋
4.4.4 DLSw+
4.5 SRB小結
4.6 透明源路由
4.6.1 SRT解決方案
4.6.2 SRT 橋接
4.6.3 關于SRT
4.6.4 源路由透明橋的特點
4.7 翻譯和封裝橋接
4.7.1 翻譯橋接
4.7.2 封裝橋接
4.8 令牌環(huán)幀到以太網的翻譯
4.9 以太網幀到令牌環(huán)的翻譯
4.10 問題
4.11 答案
第5章 NetBIOS體系結構
5.1 NetBIOS名稱
5.2 NetBIOS服務
5.2.1 NetBIOS通用的服務命令
5.2.2 命名服務
5.2.3 什么是NetBIOS會話
5.2.4 NetBIOS數據包服務
5.3 NBF和會話
5.4 NetBEUI和OSI模型
5.4.1 無連接的流量
5.4.2 面向連接的流量
5.4.3 自適應滑動窗口
5.4.4 鏈路定時器
5.4.5 NetBIOS會話定時器
5.4.6 有多個網段的局域網上的NetBEUI
5.5 Cisco NetBIOS支持
5.5.1 NetBIOS名稱高速緩存
5.5.2 NetBIOS廣播調節(jié)
5.5.3 NetBIOS廣播衰減
5.5.4 NetBIOS數據包廣播處理
5.5.5 廣播減少
5.5.6 NetBIOS高速緩存老化
5.5.7 靜態(tài)配置的NetBIOS名稱
5.6 問題
5.7 答案
第6章 了解AppleTalk
6.1 Cisco系統(tǒng)的AppleTalk路由
6.1.1 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
6.1.2 鏈接訪問協(xié)議
6.1.3 數據鏈路
6.2 AppleTalk地址解析協(xié)議
6.3 網絡層
6.4 什么是AppleTalk網絡號
6.4.1 AppleTalk階段1體系結構
6.4.2 AppleTalk階段2體系結構
6.4.3 集成階段1和階段2
6.5 傳輸層
6.5.1 路由表維護協(xié)議
6.5.2 AppleTalk基于更新的路由協(xié)議
6.5.3 名稱綁定協(xié)議
6.5.4 名稱綁定協(xié)議頭描述
6.6 什么是AppleTalk區(qū)域
6.6.1 區(qū)域信息協(xié)議
6.6.2 AppleTalk會話協(xié)議
6.6.3 打印機訪問協(xié)議
6.6.4 表示層協(xié)議
6.6.5 AppleTalk文件協(xié)議
6.7 Cisco對標準AppleTalk服務的增強
6.8 問題
6.9 答案
第7章 掌握Novell NetWare
7.1 創(chuàng)建目錄框架
7.2 介質訪問控制協(xié)議
7.2.1 MAC頭部
7.2.2 數據鏈路幀和幀的類型
7.2.3 FDDI SNAP
7.3 NetWare網際包交換
7.4 Novell IPX路由選擇
7.4.1 距離-向量算法
7.4.2 Cisco IOS IPX路由表
7.4.3 客戶和路由器的交互
7.4.4 IPX RIP間隔
7.4.5 可配置的RIP定時器
7.4.6 多重路由
7.4.7 IPX和水平分割
7.4.8 IPX靜態(tài)路由選擇
7.4.9 Novell突發(fā)模式結構
7.4.10 Novell突發(fā)模式順序號
7.5 NLSP: 鏈路狀態(tài)路由選擇協(xié)議
7.5.1 鏈路狀態(tài)數據庫
7.5.2 NLSP編址
7.5.3 NLSP優(yōu)點
7.5.4 1級 LSP
7.5.5 NLSP管理信息
7.5.6 鏈路狀態(tài)信息
7.5.7 服務信息
7.5.8 外部路由頭
7.5.9 IPX1級Hello包
7.5.10 CSNP頭
7.6 服務通告協(xié)議
7.6.1 SAP頭格式和域
7.6.2 Cisco靜態(tài)SAP表
7.6.3 Cisco可配置的SAP定時器
7.6.4 IPX SAP間隔
7.7 SPX結構
7.8 NetWare核心協(xié)議
7.8.1 NCP頭描述
7.8.2 NCP功能編碼
7.8.3 IPX上的NetBIOS
7.8.4 IPXWAN
7.8.5 建立連接
7.8.6 Shell程序
7.9 問題
7.10 答案
第8章 TCP/IP 體系結構概述
8.1 網際協(xié)議
8.1.1 IP數據包
8.1.2 IP地址
8.1.3 地址類
8.1.4 IP地址類小結
8.2 無類域間路由
8.2.1 子網劃分
8.2.2 可變長的子網掩碼
8.2.3 IP編址和子網劃分練習
8.3 地址解析協(xié)議體系結構
8.3.1 ARP的幀封裝
8.3.2 ARP的頭部格式
8.3.3 ARP特性
8.3.4 代理ARP
8.3.5 逆向地址解析協(xié)議
8.4 動態(tài)主機配置協(xié)議體系結構
8.4.1 DHCP范圍
8.4.2 DHCP中繼
8.4.3 配置參數
8.4.4 網絡地址分配
8.4.5 客戶-服務器協(xié)議
8.4.6 構建和發(fā)送DHCP消息
8.4.7 DHCP服務器控制
8.4.8 DHCP服務器行為
8.4.9 DHCP客戶機行為
8.5 應用程序和優(yōu)勢
8.5.1 管理域名服務器
8.5.2 在一個交換式網絡中的DHCP
8.5.3 對于Windows NT和UNIX的增強型TCP/IP服務器
8.5.4 沒有重復的IP地址
8.5.5 增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8.5.6 更易于配置的TCP/IP網絡
8.6 網間控制報文協(xié)議
8.6.1 ICMP封裝
8.6.2 ICMP頭部格式
8.6.3 Echo Request(類型8)或者Echo Reply消息(類型0)
8.6.4 IP字段
8.6.5 Destination Unreachable消息
8.6.6 Source Quench消息
8.6.7 ICMP字段
8.6.8 Redirect消息
8.6.9 IP字段
8.6.10 ICMP字段
8.6.11 Time Exceeded消息
8.6.12 IP字段
8.6.13 ICMP字段
8.6.14 Parameter Problem消息
8.6.15 IP字段
8.6.16 ICMP字段
8.6.17 Timestamp Request或者Timestamp Reply消息
8.6.18 IP字段
8.6.19 ICMP字段
8.6.20 Information Request消息或者Information Reply消息
8.6.21 IP字段
8.6.22 ICMP字段
8.6.23 Address Mask Request或者Address Mask Reply消息
8.7 TCP協(xié)議概述
8.7.1 全雙工操作
8.7.2 序列號
8.7.3 窗口尺寸和緩沖區(qū)
8.7.4 往返的時間估計
8.7.5 頭部格式
8.7.6 序列號
8.7.7 初始序列號的選擇
8.7.8 建立連接
8.7.9 緊急信息的通信
8.7.10 管理窗口
8.8 用戶數據包協(xié)議
8.8.1 UDP和ISO模型
8.8.2 UDP頭部封裝
8.9 TCP/IP的網絡基本輸入輸出系統(tǒng)服務
8.9.1 對應用程序的接口
8.9.2 NetBIOS范圍
8.9.3 NetBIOS終端節(jié)點
8.9.4 NetBIOS支持的服務
8.9.5 NetBIOS名稱服務器節(jié)點
8.9.6 NetBIOS支持服務和B節(jié)點之間的關系
8.9.7 拓撲結構
8.9.8 重新發(fā)送請求
8.9.9 無響應的請求:要求
8.9.10 事務標識符
8.9.11 TCP和UDP的基礎
8.9.12 NetBIOS名稱的表示方法
8.9.13 一級編碼
8.9.14 二級編碼
8.10 NetBIOS命名服務
8.10.1 名稱注冊(聲明)
8.10.2 名稱查詢(發(fā)現)
8.10.3 名稱釋放
8.10.4 顯式釋放
8.11 NetBIOS會話服務
8.12 NetBIOS會話服務概述
8.13 NetBIOS數據包服務
8.13.1 B節(jié)點發(fā)送的NetBIOS數據包
8.13.2 P和M節(jié)點發(fā)送的NetBIOS數據包
8.14 Cisco的TCP/IP選項
8.14.1 訪問控制
8.14.2 多供應商隧道傳輸
8.14.3 IP組播支持
8.14.4 路由協(xié)議更新抑制
8.14.5 管理距離
8.14.6 路由協(xié)議的重新發(fā)布
8.14.7 無服務器網絡支持
8.14.8 網絡監(jiān)測和調試
8.15 小結
8.16 問題
8.17 答案
第9章 路由信息協(xié)議
9.1 RIP局限
9.2 水平分割
9.3 路由狀態(tài)
9.3.1 UP
9.3.2 垃圾收集
9.3.3 抑制
9.4 RIPv1命令
9.5 編址考慮
9.6 RIP定時器
9.7 RIP消息頭格式和字段
9.8 RIP小結
9.9 路由信息協(xié)議版本2
9.9.1 路由標簽
9.9.2 子網掩碼
9.9.3 下一跳
9.9.4 查詢
9.9.5 驗證
9.9.6 更大的無窮值
9.9.7 安全考慮
9.10 什么時候應該選擇RIPv1,而不是RIPv2
9.11 問題
9.12 答案
第10章 內部網關路由協(xié)議和增強的IGRP
10.1 IGRP
10.1.1 穩(wěn)定特征
10.1.2 定時器
10.1.3 IGRP頭格式描述
10.2 增強的IGRP
10.2.1 包類型
10.2.2 鄰居路由器表
10.2.3 拓撲結構表
10.2.4 路徑狀態(tài)
10.2.5 路徑標簽
10.2.6 與IGRP的兼容性
10.2.7 EIGRP對IPX的支持
10.2.8 EIGRP對AppleTalk的支持
10.3 問題
10.4 答案
第11章 開放最短路徑優(yōu)先
11.1 最短路徑樹
11.2 OSPF拓撲
11.2.1 區(qū)域劃分
11.2.2 OSPF路由器種類
11.3 OSPF網絡支持
11.3.1 虛擬鏈路
11.3.2 分層路由
11.3.3 存根區(qū)域
11.4 OSPF概念
11.4.1 相鄰路由器
11.4.2 指派路由器
11.4.3 鄰接
11.4.4 擴散
11.4.5 Dijkstra算法
11.4.6 路由協(xié)議包
11.4.7 OSPF信息頭
11.5 Hello協(xié)議
11.5.1 指派路由器
11.5.2 數據庫描述包
11.5.3 鏈路狀態(tài)請求包
11.5.4 鏈路狀態(tài)更新包
11.5.5 路由器鏈路狀態(tài)通告
11.5.6 網絡LSA
11.5.7 總結LSA
11.5.8 自治系統(tǒng)外部LSA
11.6 問題
11.7 答案
第12章 邊界網關協(xié)議
12.1 BGP如何工作
12.1.1 路由:通告和存儲
12.1.2 路由信息庫
12.1.3 功能特征
12.2 BGP消息頭格式
12.2.1 打開消息格式
12.2.2 更新消息格式
12.2.3 保持存活消息格式
12.2.4 通知消息格式
12.2.5 BGP差錯處理
12.2.6 連接沖突檢測
12.2.7 BGP版本協(xié)商
12.2.8 BGP有限狀態(tài)機
12.2.9 決策過程
12.2.10 第二階段:打破平局
12.2.11 第三階段:路由分發(fā)
12.2.12 重疊路由
12.2.13 更新-發(fā)送過程
12.2.14 內部更新
12.2.15 打破平局
12.2.16 外部更新
12.2.17 發(fā)起B(yǎng)GP路由
12.3 問題
12.4 答案
第13章 數據鏈路交換
13.1 DLSw目的
13.2 TCP/IP上的SNA傳輸
13.3 DLSw概述
13.3.1 傳輸連接
13.3.2 地址參數
13.4 DLSw功能
13.4.1 相關器
13.4.2 消息類型
13.4.3 DLSw狀態(tài)機
13.4.4 探測流量
13.4.5 最大幀長度域
13.4.6 性能交換格式/協(xié)議
13.4.7 控制向量ID范圍
13.4.8 控制向量順序和連續(xù)性
13.4.9 初始化性能交換
13.4.10 運行時性能交換
13.4.11 性能交換過濾職責
13.5 DLSw性能交換結構子域
13.5.1 制造商ID(0x81)控制向量
13.5.2 DLSw版本(0x82)控制向量
13.5.3 初始調步窗口(0x83)控制向量
13.5.4 版本字符串(0x84)控制向量
13.5.5 MAC地址(0x85)惟一性控制向量
13.5.6 SAP列表支持(0x86)控制向量
13.5.7 TCP連接(0x87)控制向量
13.5.8 NetBIOS名稱惟一性(0x88)控制向量
13.5.9 MAC地址列表(0x89)控制向量
13.5.10 NetBIOS名稱列表(0x8A)控制向量
13.5.11 制造商環(huán)境(0x8B)控制向量
13.6 性能交換響應
13.7 Cisco的DLSw實現
13.7.1 標準數據鏈路交換
13.7.2 Cisco DLSw+新增功能
13.8 端口/環(huán)列表
13.9 優(yōu)先化
13.10 小結
13.11 問題
13.12 答案
第14章 ATM結構
14.1 概述
14.2 用戶-網絡接口配置
14.3 用戶-網絡接口協(xié)議結構
14.4 物理層
14.5 SONET物理層結構
14.6 速率去耦
14.7 ATM信元頭部
14.8 一般流量控制
14.9 虛擬路由標識符/虛擬信道標識符
14.10 有效負載類型
14.11 信元丟失優(yōu)先級
14.12 信元頭錯誤控制
14.12.1 ATM信元信息字段
14.12.2 AAL服務屬性分類
14.13 AAL協(xié)議結構定義
14.14 AAL5:簡單高效的適配層
14.15 控制面概述
14.15.1 層管理
14.15.2 管理面
14.15.3 控制面的信令和路由
14.15.4 信令協(xié)議的使用
14.15.5 控制面定義的尋址和路由
14.16 專用網絡
14.16.1 數據國家編碼
14.16.2 國際編碼標識符
14.16.3 E.164
14.16.4 域特定部分
14.16.5 高位DSP
14.16.6 端系統(tǒng)標識符
14.16.7 選擇器
14.16.8 基于NSAP的地址格式
14.16.9 信令AAL
14.17 用戶-網絡接口信令
14.17.1 ATM適配層信令
14.17.2 虛擬信道信令
14.17.3 建立描述信令
14.17.4 信令報文和信息元素
14.17.5 處置信令
14.17.6 ATM連接建立
14.18 向多個接收方發(fā)送數據
14.19 復用各種ATM連接
14.20 一般功能
14.21 服務質量、網絡性能、信元丟失優(yōu)先權
14.22 網絡-節(jié)點界面信令
14.23 PNNI概述
14.24 被仿真的LAN特征
14.25 LANE結構概述
14.26 LECS連接階段
14.27 聯接階段
14.28 聯接階段:LE客戶視窗
14.29 ATM地址的用法
14.30 問題
14.31 答案
第15章 廣域網
15.1 幀中繼的體系結構
15.1.1 降低網絡互聯費用
15.1.2 降低復雜性從而提高網絡性能
15.1.3 通過國際標準提高互操作性
15.1.4 幀中繼的工作原理
15.1.5 反向地址解析協(xié)議
15.1.6 幀中繼的要素
15.1.7 幀中繼和OSI模型
15.1.8 幀中繼的分層
15.1.9 幀中繼網
15.1.10 本地管理接口
15.1.11 按需分配帶寬
15.1.12 Cisco的幀中繼實現
15.2 X.25模塊
15.3 X.25的分層
15.3.1 物理層
15.3.2 X.21數字接口
15.3.3 X.25數據鏈路層操作
15.4 高層數據鏈路控制
15.4.1 X.25平衡型鏈路訪問規(guī)程
15.4.2 衛(wèi)星業(yè)務和模128
15.4.3 可配置的網絡參數
15.4.4 標志字段
15.4.5 地址字段
15.4.6 控制字段
15.4.7 信息字段
15.4.8 FCS
15.4.9 包層
15.4.10 非X.25設備
15.4.11 包裝配/拆裝設備
15.4.12 X.25協(xié)議組
15.4.13 撥號X.25(X.32建議)
15.4.14 X.25網絡互聯(X.75建議)
15.4.15 虛電路和邏輯信道
15.5 包格式
15.6 X.25包的主要種類
15.6.1 呼叫拒絕
15.6.2 虛呼叫中的數據傳輸
15.6.3 呼叫碰撞及其解決方案
15.6.4 無呼叫清除的中斷
15.6.5 結束虛呼叫
15.7 包層流控制
15.7.1 非正常情況下的控制包
15.7.2 診斷包和不可恢復的錯誤
15.8 網絡層定時器
15.8.1 包層狀態(tài)圖表
15.8.2 X.25的狀態(tài)、差錯處理和幀中繼通路
15.9 X.25虛接口
15.9.1 模式網絡服務的連接
15.9.2 合格的邏輯鏈路控制支持
15.10 ISDN體系結構
15.10.1 業(yè)務類型
15.10.2 ISDN和OSI參考模型
15.10.3 Cisco的解決方案
15.11 功能設備和參考點
15.12 ISDN參考點
15.12.1 ISDN第2層
15.12.2 網絡層-信令協(xié)議
15.12.3 ISDN第3層
15.13 網絡層消息格式
15.14 ISDN應用
15.14.1 主線路的備份
15.14.2 按需撥號
15.14.3 遠程辦公
15.15 ISDN的特點
15.16 ISDN的安全
15.17 問題
15.18 答案
附錄A CCNA考試題及答案
附錄B CCNP考試題及答案
附錄C 關于本書附帶光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