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領導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決定推出三個系列的學術專著:語言、文學和文化。他們還說:要高品位,創(chuàng)名牌,有北外特色,賠錢也出。這是有遠見的舉措,是功德無量的事,必將對我國的外語教學與科研事業(yè)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此,我們對他們的支持表示由衷的謝意。語言學研究叢書的組稿原則是什么呢?概括地說就是:該引進的繼續(xù)引進,但更強調創(chuàng)新。尚未引進的國外的學科或理論,當然可以一如既往地介紹到中國來,但我們更希望看到我國學者在吸取國外研究成果的同時,結合中國的社會、文化、語言、教學等實際情況,開展自己的研究。中國研究者在國外或國內作的博士論文,經過加工整理,就有可能被選入本套叢書。近20年來,我們在普通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方面所做的“引進”式是卓有成效的。迄今為止,勤奮的中國研究者已經與國際接軌。但這并不等于說今后就再無“引進”可言。國外的語言學理論總是在發(fā)展,“引進”工作也永遠不會完全停止,只不過是“引進”時要更有選擇性、批判性、前瞻性、實用性等。好的“引進”是把國外有用的東西全部“吃透”之后,經過“消化”和“篩選”,把最有營養(yǎng)的部分,用中國讀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文字)介紹過來。不是見“新”就寫,不是囫圇吞棗地寫,不是生搬硬套地寫,不是沒有選擇地寫,不是不懂裝懂地寫。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有人在讀了幾十本書后,把所讀內容加以沉淀、過濾,然后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把國外先進的成果介紹給我國的讀者?!案鼜娬{創(chuàng)新”是鼓勵我們的研究者大力開展以中國的社會、文化、語言、教學為背景的實證性的研究。在中國開展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的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應接不暇的機遇。其局限性則是科研經費不足和缺乏最新的國外研究資料。從英、美等國回來的研究者感嘆,在國外,花很長時間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可耕耘的領域,但仔細一看,發(fā)現原來早已被人耕過多遍。而在中國,還有許多領域仍是有待開發(fā)的處女地。例如,漢語和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資源之豐富就是許多國家望塵莫及的。研究語言的普遍性,如果不考慮中國本土的語言現象,就很難做到詳盡、徹底。中國的社會語言學、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等領域,有待研究的方面就更多:中國的語言歷史源遠流長,社會變革引起的語言變化和給語言注入的新的文化內涵是很值得深入挖掘的。再比如,中國有人數最多的英語學習者,他們的學習規(guī)律是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寶貴資料。不論國外學者發(fā)現了什么習得英語的規(guī)律,我們都可以重新在中國學習者身上實驗一下,看看以中國文化為背景、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習得英語時呈現什么特征。至于機助外語教學、多媒體外語教學、遠距離外語教學、自學考試中的外語教學等,更是有待深入研究的新課題。我們希望中國的研究者更多地開展實證性研究:用科學的方法收集足夠的數據,然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最終證實或推翻某種理論上的假設。純粹思辯式或邏輯推理式的研究做起來是很難的,當然做好就更難。證據單薄,思辯就如履薄冰;邏輯不清,推理則如走迷宮。這時,用多少“我認為”、“我相信”和“我深深感到”也顯得蒼白無力,并且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科研。而只有用大量、系統(tǒng)的事實說話,讀者才能心悅誠服。至于經驗尚不豐富的研究者,首先要學會收集數據,學會在語言素材中尋找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是能使人終生受益的本領。語言學和外語教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可能是今后10年中應該特別強調、特別研究的課題之一。否則,總有一天,方法上的落后會成為語言學研究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