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貴族、大臣以及八旗官員長期掌握清朝政權,政治經濟地位極其優(yōu)越,成為全國最突出的封建特權階級。到17世紀末,居住北京和中原城市的滿族官員,在生活上已經是“居家彈箏擊筑.衣繡策肥,曰從子弟賓客飲”(《旗軍志》)。這種游手好閑奢侈腐化的風氣,在滿族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迅速滋長起來(所謂“八旗子弟”就是這些人的形象,并非滿族全體人民的形象)。這個寄生性極強的腐朽階級,在國內外諸多矛盾中,逐漸喪失了自救能力。對內,他們瘋狂鎮(zhèn)壓起義,竭力掙扎;對外,他們卑躬屈膝,妥協(xié)投降。在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里,處于階級社會的歷史時代,各族奴隸主階級、封建主階級、資產階級都要把剝削、壓迫本族人民的手段,擴展到鄰近的兄弟民族中去。因此,當時的民族統(tǒng)治、民族壓迫,就成為屢見不鮮的民族矛盾。同時,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又促進了共同進步。這就需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辨別某個民族、某個階級、某個人的是非,不能粉飾,也不能回避,更不能籠統(tǒng)地把功過加在那個民族身上。只有本族人民都認識了統(tǒng)治階級的本來面目,熟悉本族的階級對立情況,才能洞察歷史上民族矛盾、民族沖突的真相,真正找到癥結所在,從而加強當前的民族團結。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依據事實,恰如其分地論述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斟酌取舍,努力做到歷史研究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從而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閡與誤解,有利于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