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卷收入陳旭麓教授學術浮想錄695則、序言與書評35篇、詩詞64首、時論與散文21篇、書信163通,以及附錄4種?!陡∠脘洝分店惤淌谧远?,原稿寫在兩冊32開的筆記本上,全為語錄式的警句斷想。陳教授在世時,曾與弟子們多次談及此稿,但從未示人;陳教授去世后,我們在清理遺物、整理遺稿時找到此稿,現(xiàn)按原稿排印,個別地方作了一些技術處理。這部稿子是陳教授晚年思想的結晶,記錄了改革開放年代一個歷史學家的哲學思考,其中充滿了歷史的辯證法,是陳教授歷史哲學的精粹部分,多意味深長,耐讀耐想?!靶蜓耘c書評”系陳教授晚年整個學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別人閱稿作序或撰寫書評,曾占用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撰寫的序言或書評,很少就書論書,而常常由書生發(fā)開去,視野宏闊,議論精審,一篇序言或書評往往就是一篇見解獨特、情文并茂的論文,如為《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瞿秋白年譜》、《傳教士與近代中國》、《道光皇帝傳》、《五四以來政派及其思想》、《中國文化之謎大觀》等書所作序言,就是極為精彩的篇什,為學術界所推重?!霸娫~”屬陳教授的業(yè)余愛好。陳教授自幼酷愛文史,擅詩詞,從事史學教研工作以后,仍喜填詞作詩以遣興抒懷,但多時作時丟,保留甚少。他在世時,曾將1976年以前殘留的詩稿,按時間編排,題名《剩詩憶存》,并由一弟子用毛筆正楷抄錄。本卷所收1976年以前詩詞,即按《剩詩憶存》排列,并補入新近發(fā)現(xiàn)的若干首詩詞。1976年以后部分,是在陳教授去世后,我們從報刊和他生前好友、學生處搜集而來,亦按時間先后編排。這些詩詞有言志,有感時傷懷,也有詠史,多直抒胸臆,是了解陳教授內心世界的重要窗口。“散文與時論”多為陳教授早年和晚年之作。早年撰寫的時論政治傾向強烈,如《我們向哪條路走》、《中國還需要革命》、《論學術獨立》、《暑假話大學》、《吊“北京人”》等一系列論文,矛頭直指國民黨政府。這些文章多發(fā)表在《觀察》、《時與文》、《展望》和《大公報》等有影響的報刊上,在40年代后期的上海社會輿論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晚年撰寫的散文隨筆有對故鄉(xiāng)的深情,如《湖山情思》,有對社會現(xiàn)象的針砭,如《模特兒與社會心理》,也有對學術自由的憧憬與呼喚,如《去忌諱》、《發(fā)揮史學家的良知》等,所有這些都真實地記錄了一個歷史學家的情懷與良心?!皶拧辈糠窒店惤淌谌ナ篮笥善浼覍俪雒嬲骷鴣怼j惤淌谠谑罆r與學界的前輩、同行、朋友、學生多有書信往來,但絕大部分均已散佚不存。惟其如此,本卷所收163通書信就尤為珍貴。這些書信多屬與友朋、學生切磋學問的學術通信,但其中也有不少談及個人的境遇,有的語酣情長,也有的意味雋永,是了解陳教授處世為人及晚年心境的絕好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