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存世者?!赌笼S遺事》云:“惟故第在東城,其中書籍幸無恙。”所遺之書多歸錢曾所得。牧齋跋《酒經》云:“乃絳云樓未焚之書。五車四部書,為六丁下取,獨留此《經》,天殆縱余終老醉鄉(xiāng),故以此轉授遵王?!薄敖{云一燼之后,所存書籍大半皆趙玄度脈望館校藏舊本,公悉舉以相贈?!惫叔X曾《讀書敏求記》著錄多有牧齋舊藏及趙琦美脈望館校本書。如《洛陽伽藍記》跋云:“絳云一燼之后,凡清常(趙氏之號)手校秘抄書,都未為六丁取去,牧翁悉作蔡邕之贈?!薄渡圩踊蕵O經世觀物篇解》跋云:“憶己丑(順治六年)春杪,侍牧翁于燕譽堂。適見檢閱此冊,余從旁竊視,動目駭心,嘆為奇絕。絳云一燼后,牧翁悉舉所存書相贈,此本亦隨之來?!薄短煸駳v森羅記》跋云:“此是牧翁早年手錄。公悉以前后詩文稿付余,故余認為最真?!薄睹羟笥洝酚心笼S及趙校書多達四十種之多,茲不一一羅列。絳云火后,錢氏溺于禮佛、抄校注佛書,出游蘇杭山水,以此遣日度余生,以至極為潦倒。順治十八年,八十歲時,又家遭盜劫,“山妻稚子匍匐荒田,片紙寸絲,遂無遺?!?,以至五月被裘,由朋友捐俸為制絺绤,始得蔽體??滴醵甓?,其《病榻消寒雜詠》之一云:“衰殘未醒若今年,窮鬼揶揄病鬼纏。典庫替支賒藥券,債家折笇賣書錢。陸機去國三間屋,伍員躬耕一耟田。嘆息古人曾似我,破窗風雨擁書眠?!卑肽曛螅淮暮涝谪毑±Э嘀衅嗳晦o世。其書生前雖作蔡邕之贈,然卒后尚有所遺。錢曾則不惜逼迫豪奪于河東君,故為后世所不齒。錢曾之書散出后,多歸季滄葦。季氏《延令宋本書目》所載《抱樸子》、《揚子法言》、《方言》、《禮部韻略》、《戰(zhàn)國策》、《十家老子道德經集注會解》諸書,有某翁跋、某齋題者,皆牧齋藏書,以文網森嚴之故而諱之。本書前言昔葉昌熾費時七年,撰成《藏書紀事詩》(以下簡稱葉《詩》)初稿,于光緒十六年(1890)八月十七日呈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潘祖蔭閱。潘一見激賞,即欲付梓。旋病危,彌留之際尚念念不忘催促盡快寫出清稿付梓。潘歿后數(shù)年,始由江標刻六卷本行世。又數(shù)年后,葉氏自刻七卷增補本。王頌蔚謂此書為“藝林絕業(yè)”。吳郁生謂此書為“二百數(shù)十年間無人薈萃之創(chuàng)作,文字一日不滅,此書必永存天壤”。潘氏等人何以如此高度重視葉《詩》?這是因為,中國數(shù)千年文明之發(fā)展,在在離不開書籍!歷史是一條長河,任何個人不過是長河中的一個水分子,且瞬息即逝。唯有一艘不沉的巨輪在長河上由古駛至今,還要駛向永遠。它,就是書籍!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書籍的民族,故歷史上文獻家輩出,代不乏人。聚書、抄書、校書、刻書、輯書、編目、題識等活動,便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文壇上重要歷史活動內容。尤其是清以來,這些活動更是空前活躍,成就卓著。數(shù)以千計的中國文獻家們,或節(jié)衣縮食,典產置書;或廢寢忘食,勤苦抄書,目為之眚;或丹黃不去手,終日校書不輟;或破產以刻書,上以壽古人之精神,下以沾溉來學;或插架萬簽,一一品評題識、編目;或歷盡艱辛,搶救古籍,遏制外流他邦。他們愛書如命,饑以當食,寒以當衣,病以當藥石,寂寞以當友朋,佞宋癖元,達到癡絕傻絕的程度?,F(xiàn)存十數(shù)萬種古籍無不凝聚他們辛勤耕耘的汗水和心血。他們?yōu)橹袊奈幕⒆鞒隽瞬恍嘭暙I。他們的歷史大有可紀者。然而,除少數(shù)達官貴人、知名學者外,多數(shù)人皓首文獻,不求功名,故“皆名不掛通人之口,縹緗既散,蒿萊寂然”。清初與黃虞稷、葉萬、周在?;ハ嘟钑5膶O潛,至乾隆間全祖望游吳下,問諸后進已莫知其本末。吳騫對乾嘉間所修地方志不載葉萬,忿忿曰:“殊恨事也?!卞X曾在《讀書敏求記》記葉奕(林宗)事跡,特別指出,冀日后“托此書以傳,不致名氏翳如”??涤洪g,鄭元慶撰《湖錄》百二十卷,至嘉慶間散佚,范鍇僅訪得一卷,輯為《吳興藏書錄》,紀吳興一地文獻家十六人,是為紀文獻家專著之始。嘉道間,文獻大家顧廣圻欲就吳地“人物淵源,典籍流派”筆之,“以傳文獻之信”。黃丕烈欲“各撰小傳,合編一集”,認為“此亦好古者之責也”。陳揆亦欲“葺諸家藏書原委,為邑中文獻”。然皆未成。清末,丁申仿鄭元慶《湖錄》,撰《武林藏書錄》四卷,亦僅為專紀杭州一地文獻之作。至于上下古今,通纂全國各地文獻家為一書,此前則未有。至光緒間,蘇州才子葉昌熾始網羅摭拾,采輯五代末以迄清末文獻家故實,撰成《藏書紀事詩》,共收錄七百三十九人,其中清代三百二十九人。至此,始將五代、宋以來文獻活動勾畫出一個輪廓,實為開山發(fā)凡之巨著。故此書百余年來,備受文壇重視。梁啟超、陳垣均將其列為國學重要書目之一。后踵而續(xù)之、補之、增之者不乏其人,如倫明、劉聲木、馮雄、徐紹棨、莫伯驥、王大隆、王謇、吳則虞諸前輩,即為卓卓可記者。葉《詩》篳路藍縷,功不可沒。然亦頗有缺憾。其初,葉氏本欲“人為一傳”,終因“條理之不易”,乃仿厲鶚《南宋雜事詩》、施北研《金源紀事詩》之例,撰為詩注體,既非文學,亦非史傳。即以一人或數(shù)人為一組,每組詠詩一首。詩后列出史料數(shù)則為注。詩既無味、無用,史料亦不連貫成篇,或簡而不明,或繁而蕪雜,閱讀不便。作為史著,不能謂之得體。入錄者不少人史料不豐,又有大量著名文獻家被漏略,可增補者為數(shù)甚多。又葉氏例不錄生存,與之同時及百余年來可續(xù)者為數(shù)極多。至于后踵之作,或已佚失,或仍不脫詩注體窠臼,或隨手札記,深淺不一,或散于各篇,尋檢不易。故另創(chuàng)新體,增其遺漏,補其不足,續(xù)其后出,成一較系統(tǒng)讀物,實屬必要。予不敏,讀書未周,然頗以“狂臚文獻耗中年”為座右銘,乃有志于先撰成《文獻家通考》(清——現(xiàn)代),以其時近于今,切于實用,且為文獻活動最活躍之時期。二十年來(除中間有數(shù)年因工作性質變化外),寒寒暑暑,朝朝暮暮,莫不寢饋于此。孳孳矻矻,雪鈔露纂,從文集、叢書、方志、筆記、日記、年譜、書目、題跋及其他各類共一千四百六十余種古籍中,摭拾史料頗富,乃一一條理成篇,人各成傳。此中甘苦難為外人道,又何必為外人道。自以為典籍源流之述,獻征潛德之闡,責不可逭,故雖苦猶甘,雖勞猶樂。至于明以前部分尚待蕆稿。予撰《文獻家通考》(清——現(xiàn)代),網羅清初以來文獻家一千五百余人,比葉《詩》清代部分三百二十九人約多一千二百人。拙著之撰寫予以為有如下一些特點:一、補葉《詩》內容之不足。許多文獻家雖已入錄葉《詩》,然資料甚少,內容不豐。如葉《詩》卷六張海鵬、張金吾叔侄條,僅提及海鵬之父仁濟及伯兄靜谷公“皆好藏書,家多宋元舊刻”。予既從《南張世譜》考仁濟之生平事跡,又詳“靜谷公”即張仁美,字遷里,號靜谷,亦“藏書數(shù)萬卷,手自校讎,寒暑無倦”,有《寶閑堂藏書目》一冊今存于世,黃廷鑒為之序。王蒼虬《二十八宿研齋善本書錄》著錄是目,且錄其序。則“靜谷公”亦系乾隆間一文獻家。又,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有名于當世,予征文考獻,詳金吾暮年藏書被其侄張承煥所豪奪捆載而去,此系文獻史上重要掌故。卷五王鳴韶條遺其兄鳴盛。鳴盛藏書亦極豐富,自黃丕烈以下各家書目多著錄其家散出之書,并記其印記甚多。卷五王宗炎條僅提及“汪吏部蘇潭”,而不知汪蘇潭即汪繼培,字因可,一字厚叔,號蘇潭,其弟繼壕,分別系汪輝祖之四子、五子。其家富藏書,實始自其父。輝祖官知縣,為循吏,為乾嘉間著名學者,著作有《元史本證》等二十余種,其環(huán)碧山房藏書數(shù)萬卷,有《環(huán)碧山房書目》一卷,亦一著名文獻家。卷五有玉棟一條,而不知玉棟姓姚,為旗人學者,且遺其子姚榮譽。榮譽官知縣,刻《得月簃叢書》初、次二集二十種,有功文獻。卷六汪士鐘條,不知藝蕓書舍藏書軔自其父汪文琛。文琛與黃丕烈交往甚厚,篤好藏書,各家書目多載其藏印。又有許多著名文獻家,如袁芳瑛、蔣光焴、方功惠、盛昱等,在近代文獻史上頗具影響,葉《詩》僅隨筆記之,內容甚簡。諸如此類,筆者無不一一補其生平小傳,增其文獻活動等各項內容,幾乎篇篇如此。二、增葉《詩》所遺漏。葉《詩》為開山之作,然因見聞有限,漏略極多。如極著名且有關文獻傳遞源流者,有盧世氵隺、肖震肖夢松父子、梅文鼎、萬斯同、潘耒、姚際恒、查升、沈巖、李紱、盧見曾、查為仁、查禮、錢大昕、彭元瑞、李調元、桂馥、朱文藻、章學誠、潘奕雋、邵晉涵、章宗源、劉臺拱、孫馮翼、石韞玉、洪頤煊、彭兆蓀、瞿中溶、李兆洛、陶澍、徐松、馮登府、韓應陛、許梿、王相、徐渭仁、馬國翰、黃澄量、許瀚、何紹基、譚瑩、羅以智、潘遵祁、吳云、史夢蘭、唐翰題、龔橙、馮云濠、于昌進、王灝、胡鳳丹胡宗懋父子、傅以禮、錢桂森、李慈銘、耿文光、翁同龢、趙烈文等。滿族入關建立清王朝,滿洲貴族及旗人亦漸濡染文瀚,雅好藏書、校書、讀書,極有名之麟慶、英廉、英和、熙元、奕等,亦不下二三十輩,葉《詩》頗多漏略。三、續(xù)葉《詩》之后出者。清末以來,文獻活動極為活躍,聚書、校書、刻書、編目、題識,不乏葷犖者。與葉昌熾同時代和后出之極有名者,如有吳重熹、汪鳴鑾、楊守敬、莫棠、趙元益、龔易圖、徐友蘭、姚振宗、王秉恩、李嘉績、盛宣懷、繆荃孫、王懿榮、樊增祥、張佩綸、孫詒讓、章壽康、沈曾植、文廷式、鄭文焯、潘宗周、盧靖盧弼兄弟、康有為、李盛鐸、端方、徐坊、葉德輝、王禮培、章鈺、羅振玉、徐乃昌、董康、楊復、張元濟、鄧邦述、封文權、陶湘、丁祖蔭、張鈞衡、傅增湘、吳昌綬、梁啟超、瞿啟甲、冒廣生、葉景葵、湘鄂兩陳毅、劉世珩、倫明、張壽鏞、劉聲木、蔣汝藻、莫伯驥、袁思亮、徐紹棨、劉承幹、張宗祥、周越然、馮貞群、袁克文、陳田、周叔弢、林鈞、陳清華、鄭振鐸、王大隆、謝國楨、潘承弼等,予無不一一為之撰傳。葉昌熾本人亦為近代著名文獻家,其治廧室、五百經幢館藏書及金石極富,有書目流傳,有聲后世。大凡自葉昌熾前后,拙著續(xù)葉《詩》之后出者亦不下四五百人,內容可云富矣,前此尚無如此系統(tǒng)之作。四、考證潛逸。前已述及,許多文獻家后世名氏翳如。予往往循一鱗半爪、蛛絲馬跡,考而出之者頗多。此正所謂為古人拾遺骸、掩骴骨也。如北平謝寶樹,一些書目、題識中屢提及其書及印記,今其書目尚存,繆荃孫題識謂已不知為誰氏所藏,予則為之考出而立傳。昌平王萱齡,龔自珍嘗館其家,其北堂藏書數(shù)萬卷。其他如查瑩、謝浦泰、姚晏、章綬銜、包虎臣、吳嶠、陳嘉綬、劉庫、吳晉德、王耤、肖夢松、查禮、李宏信、常大淳、楊浚、王靖廷等,書目、題識中亦屢有其書及印記,能考出者皆為立傳?!端膸烊珪偰俊穾缀蹴擁摻灾洬I書人名氏,經予統(tǒng)計得九十人。兩百余年來無人系統(tǒng)為之撰傳,予一一撰之,成《四庫全書獻書人叢考》,約十萬字,已收入拙著《書林叢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與文獻關系甚巨者三十余人,亦錄入此稿。其中如熊志契,尋繹而考出其父熊賜履有下學堂藏書十余萬卷,撰《下學堂書目》六冊,百三十四卷,章學誠《丙辰札記》有記載。由彭紹觀而尋繹考出其父彭啟豐擁書萬卷,為蘇州藏書家。吳壽昌之父吳爚文,“藏書十余萬卷,建一樓儲之”。其他如鮑士恭、查瑩、孔昭煥、勵守謙、陸費墀、馬裕、王際華、汪如藻、汪汝瑮、吳玉墀、英廉、張若溎、鄭大節(jié)、周厚堉等,有的葉《詩》已提及其名氏,有的則連名氏也未提及,此書皆一一有傳,用心不可謂不良苦。無論葉《詩》已錄、未錄者,予撰此書時考出之新史料幾乎篇篇皆有。五、詳書目、題識。自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撰《七略》、《七略別錄》后,中國歷朝歷代有重視目錄學、校讎學的傳統(tǒng),衍至清及近代以來,目錄、版本、校讎學達于極盛,幾乎無讀書人不通目錄、版本、校讎學者。目錄、版本、校讎學之繁榮,正是文獻活動極為活躍的產物和紀錄。研究古代學術,不通目錄,即為不得門。王鳴盛云:“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黃丕烈認為書不可無目。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被豪奪,而書目刻成,視為最大慰藉。姚振宗認為??敝畬W寓于書目之中,“靡不尋究指歸,得其門徑”。葉德輝認為目錄版本之學“為考據之先河”,不通此學,“不足以言考據”也。姚光云:“目錄之學為讀書之津梁?!惫是逡詠砦墨I家無不極重視書目、題識,以致出現(xiàn)專意收聚書目并欲撰書目之總目的文獻家,如劉喜海、耿文光、周星詒、姚振宗、繆荃孫、葉德輝、羅振玉、陶湘、張鑒祥、劉聲木、張宗祥等。十數(shù)年來,筆者尋讀過大量私家書目、題識,刻本、抄本、稿本,有見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