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藝術發(fā)展史上,有一些問題或現(xiàn)象,過去大家接觸較少,我的困惑也就更多些。比如,半個世紀以來,舊體詩詞的寫作與發(fā)表的風氣流行不衰,相形之下,曲的寫作與發(fā)表極為罕見。從理論上說,詩詞皆來自民間,但經過文人的加工,形式上趨向于完整而凝固,內容上有時也不可避免地夾雜進較多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意識,而曲無論其形式與內容卻是更接近人民大眾的,何以反被冷落呢?由困惑我也常常因此而思索再三,更加覺得這是一個應當改正而未改正的由歷史上延續(xù)下來的一種文學觀所導致的錯誤。眾所周知,自從元曲產生,并被作一種文學形式普及以來,在正統(tǒng)文人的眼中就被當作小道,所以研究及贊同的人不多,但仍然受到一些著名文人的肯定,如朱權、王世貞、王驥德、呂天成等人都有專著。從清代乾嘉年間的焦循到清末民初的王國維,他們都十分強調“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他們對元曲的重視和提倡的確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我們今天更應大力弘揚這朵古代文化中的奇葩,走出輕視戲曲的誤區(qū)。元曲作品比起國運悠長的唐代的詩、宋代的詞來說,當然要少,但元曲的領域相對則寬廣得多,有可以單獨清唱的散曲,有作為雜劇劇本重要組成部分的劇曲。如果把散曲和劇曲加在一起,以每一支曲為一首作品計,則也是一個頗為可觀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