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將“標記理論”運用于語法研究,對漢語語法中各種對稱和不對稱現(xiàn)象作出統(tǒng)的描寫和解釋。在傳統(tǒng)標記理論的基礎上,新的標記理論強調標記模式的“相對性”和“關聯(lián)性”。這種標記模式具有普遍意義,并且有語用、認知和生理等方面的基礎。這說明語言的結構跟語言的功能密切相關,對語法現(xiàn)象應從語言結構之外去尋找解釋。第一章說明全書的理論前提和研究方法,著重闡述功能主義的語言觀。第二章“標記論”說明什么是“相對和關聯(lián)標記模式”,判別有標記項和無標記項的標準,以及標記模式形成的原因。第三章至第七章都跟肯定與否定的對稱和不對稱有關。第三章先闡明否定句相對肯定句的有標記性質,第四章進而論述否定范疇內部有標記和無標記的對立,并從“合作原則”這樣的語用角度來解釋這種對立。第五章運用前兩章得出的結論來分析“差不多”和“差點兒”這對詞語在語法和用法上的異同,同時也反過來證明語用原則和標記模式有很強的解釋力。第六章闡述“極性詞”(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只能用于否定句的詞)形成的原因跟語用原則和認知規(guī)律有關。第七章也從語用和認知兩方面來說明肯定否定的對立在一定條件下消失的原因,并用語言交流策略來解釋跟雙重否定有關的不對稱現(xiàn)象。第八章描寫反義詞的標記模式,特別是各種反義詞有、無標記項之間的關聯(lián),并用傾向常規(guī)的心理對這種關聯(lián)作出最終的解釋。第九章“主語和賓語的不對稱”論證主賓語不對稱的實質是“施事”和“受事”的不對稱,“話題”和“焦點”的不對稱,并用范疇的“典型理論”來解決漢語的主語問題。第十章和十一章從標記論出發(fā)討論詞類和句法成分之間的對稱和不對稱。第十章在說明詞類的“典型理論”和連續(xù)統(tǒng)的基礎上描寫名詞、動詞、形容詞三類實詞和句法成分的關聯(lián)標記模式,第十一章建立形容詞內部的連續(xù)統(tǒng),建立形容詞、句法成分、名詞三個范疇間的關聯(lián)標記模式。第十二章用“元標記模式”來討論形式和意義之間的對稱和不對稱,說明語言演變規(guī)律是造成形義間不對稱的一個原因。這一章最后有全書的結束語。各章之間有內在的聯(lián)系,互相參照引證,以標記論貫穿始終。本書借鑒了近年來國外語言類型學、語用學、篇章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的一些理論和研究成果,探索一條將描寫和解釋結合起來的研究漢語語法的路子。書中的主要思想包括這樣一些方面:語言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可據(jù)的,不是“任意的”;語法范疇跟人建立的大多數(shù)范疇一樣是非離散的“典型范疇”:語法研究不能排斥意義,語義分析要將客觀和主觀結合起來;語法規(guī)則是語用法固化的結果,是認知方式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語言演變和語言的不對稱互為因果關系;解釋語法現(xiàn)象可以打破已有的界線,如詞類的界線,詞匯和語法的界線,語法、語義和語用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