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沉重的腳步
1.在北京的西北角,那座遐邇聞名的圓明園廢墟如今已成了人們游玩的景點。興致勃勃、笑臉盈盈的中國人——你是否還能記得自己民族身上的那塊傷疤?
2.1996年冬天,一則新聞強烈刺激著國人的神經;論文、成果、專利和博士生數量和質量連年下降。人們極不情愿地發(fā)現(xiàn):中國科研水平出現(xiàn)了令人痛心的滑坡。
第二章 跋涉者
3.1996年6月20日,中國科學界一顆巨星隕落,社會上卻悄無聲息。在國內外等離子體物理學界大名鼎鼎的科學家的英年早逝一如靜夜中的流星黯然傷逝,至今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4.忘我工作、勇于獻身可以說是中國科學家們的共同品質。正是他們的忘我與獻身才支撐起當今中國科學的擎天大廈??烧l來支撐他們那贏弱的身體呢?如果……如果不是那么多的如果,蔡詩東或許不會那么早離去的呀。
5、逝去的科學家已一去不返,活著的科學家極需要關心愛護。什么時候,蔣筑英、羅健夫和蔡詩東們的悲劇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再重演呢?
第三章 專家訪談錄
6.教授的月收入不及學生當“家教”的月收入;恢復高考以來北大物理系最優(yōu)秀的學生幾乎都流向國外——我國的大學究竟在為誰培養(yǎng)人才?甘子釗痛陳:“國有資產最大的流失是人才的流失!”
7.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首先應國興科教、依法保障教育的投入。但我國教育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卻連年下降。楊海波提醒:必要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應當向財政部負責人提出質詢……
8.何祚庥對“適度發(fā)展高等教育”的現(xiàn)行政策提出質疑;宋振騏指出當今大力發(fā)展高等教育的客觀潛力;江景波直言要像發(fā)展多種經濟形式那樣發(fā)展高等教育。——現(xiàn)階段中國不是沒有能力大力發(fā)展高等教育,而是政策僵化。
第四章 人才與人心
9.中國科研院校(所)人才嚴重流失,外國人喜笑顏開張網收羅甚至搶掠。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國科技事業(yè)人才告急,警鐘長鳴!
10.留下人才留不住心,隱性流失致使中國的科技事業(yè)再遭損失。政協(xié)委員憂心忡忡,紛紛剖析其間緣由。
11.留住人才需要付出高額成本代價。美國人稱:中國不懂得開發(fā)、利用和保護人才。外國人在中國大搞“希望工程”;發(fā)達國家奪取別國人才常用的8種手段。
第五章 留學生,何處是歸宿?
12.1978年以來出國潮經久不患。中國留學生聰穎勤奮、才華橫溢舉世公認。發(fā)達國家對優(yōu)秀中國留學生喜笑顏開網開一面——中國留學生滯留海外為民族爭光的同時,是否也意味著民族的另一種遺憾?
13.留學之路并非都一帆風順。海外留學生自殺事件令人震驚發(fā)人深思。歸來與留下其實時常是纏繞在眾多留學生心頭上的共同困惑
14.中國留學生是中國人才寶庫中的一座巨大金礦。
客居他鄉(xiāng)心系祖國是中國留學生的共同特點。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傷心的張立慧哭了,心中涌起無限感慨!
第六章 現(xiàn)行人才政策憂思
第七章 斷層
第八章 “洋”博士,歸來的尷尬
第九章 癥結
第十章 21世紀,中國將何以騰飛?
尾聲 欣喜與憂傷
后記
附錄一 20世紀世界部分重大科技發(fā)明
附錄二 諾貝爾獎及部分學科歷屆獲獎者名單
附錄三 以中國人名命名的部分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