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導論
一、接受美學:如何撰寫文學史
二、讀者參與創(chuàng)造是文學史的基本事實
三、“讀者文學史”的構成與探索
四、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接受問題
上編 啟蒙(1915—1929)
第一章 五四文學革命與大眾接受
一、大眾意識的出現(xiàn)與國民文學的醞釀
二 對“鴛鴦蝴蝶派”的反感與批判:文學接受觀的對立
三、“為人生”與接受意識及其反應
四、“為藝術”與接受意識及其反應
第二章《新青年》與讀者反應
一、誠摯的歡迎、贊同與批評
二、圍繞社會、政治、思想、傳統(tǒng)諸方面的探討與爭辯
三、文學革命的策源地,文學革命的爭辯場所
四、青年的家園,青年的知心朋友
第三章 鴛鴦蝴蝶派與大眾接受
一、“以己身作為讀者”的創(chuàng)作宗旨
二、從內容到形式:與讀者大眾溝通
三、《小說世界)與讀者反應
第四章 從“啟蒙”出發(fā)的文學接受觀
一、“蓋詩人者,攖人心者也”
二、“村嫗婦孺皆可懂”
三、內心沖動的直抒
四、為“平民”、為“民眾’
五、對話、誘導與參與
六、《開明》與讀者反應
第五章 文學接受問題中的分歧與對立
一、如何看待工農大眾
二、如何看待前輩作家
三、如何看待自己
中編 正視(1930-1936)
第六章 文藝大眾化運動:文學接受觀的重大轉變
一、“拯救”、“教育”與“迎合”
二、并無成績顯示的文藝大眾化創(chuàng)作
三、影響中的討論收獲
第七章 文學接受觀的對峙與交鋒
一、批“民族主義文藝”以后
二、怎樣看待連環(huán)圖畫、唱本之類
三、還是一個“接受”問題
第八章 “正視”中的文學接受觀
一、創(chuàng)作,為勞苦大眾;作家,是“大眾中的一個人”
二 創(chuàng)作,從大眾需要出發(fā)
三、一切為了普洛大眾
四、“直接訴于讀者”
五 貫穿始終的文化思考
六、心中擁有觀眾,一切為了觀眾
七、《文學》與讀者反應
八、《光明》與讀者反應
第九章 現(xiàn)代派與中國讀者接受
一、現(xiàn)代派手法的種種展現(xiàn)
二、性:弗洛伊德的文學表現(xiàn)
三《現(xiàn)代》的開放態(tài)度與歷史地位
下編 主導(1937—1949)
第十章 接受者參與創(chuàng)造:抗戰(zhàn)中的實現(xiàn)
一、從“化大眾”到重新認識大眾的作用
二、“完成于‘抗戰(zhàn)’”之中的接受—創(chuàng)造一體化
三、“民族形式”爭論的再評價
第十一章 工農兵方向——毛澤東文藝思想
一、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二、工農兵方向:《講話》的核心
三、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毛澤東文藝思想
第十二章 創(chuàng)作的主人,文藝作品的主人翁
一、解放區(qū)大眾文藝創(chuàng)作與接受鳥瞰
二、成長、發(fā)展與壯大
三、秧歌、戲劇與街頭詩
四、大眾的參與與新創(chuàng)作
五、新小說:接受的新熱點
六、戲劇:中國大眾文藝接受的主要途徑
第十三章 在讀者參與中完成
一、人生哲理的感悟與體認
二、悵惘撫嘆說人生
三、文化比較中的歷史再現(xiàn)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