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前衛(wèi)藝術近十余年來百象紛呈,蔚為大觀,已成為國際藝術界的一股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著名美術史家、藝術評論家尹吉男以敏銳的洞察力及時察覺中國藝術的這一新動向,并以獨特的犀利筆法、瀟灑文風,對于這一新潮流中涌現(xiàn)的重要藝術家、作品及流派予以深刻批評,不僅富于洞見,而且語言精彩,引人入勝。作者自述:不少朋友勸我寫一部《中國當代藝術史》之類的書,那本該是當代史學者必須干的事。我的興趣眼下還不在于此。對于藝術我或許是個很主觀的人,一個藝術品和藝術現(xiàn)象觸碰了我的視線并不一定都會產生結果,只有觸碰到了我的心靈才會寫點什么。這本書中的文字差不多是我“寫點什么”的一個結果。因此,最恰當的書名莫過于“獨自叩門”了。并不是所有的藝術之門我都能叩開,機會雖然很多,但契機卻很少。有的時候也難免為徘徊的過程“寫點什么”。我的文字無疑義成了每個讀者平心來面對的門,不管叩開與否,一切都要隨緣。開門所及,或許是有心人的迷惑,或許是無心人的風景。談藝術的文字不是鳥類學。本來很平易近人的東西已經讓理論家說得過于玄秘啦,逼得大眾對之特別看待。如果衣冠不整,心存他念,真是不敢踏入藝術殿堂的大門,一見藝術家使張皇失措。我總覺得,藝術只有在一個人平視的時候才能看得見,因為它是與人的心靈直接相關的東西。仰視只會看到蒼茫的云霧以及繚亂的星空,而且對人格化的脖子也不公平。我逐漸體會到,藝術其實是每個人的生活因素;對于自己,我常常把它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我既不仰視,也不俯視,更不希望與我振動數相近的朋友們產生仰視的疲憊,包括對我的文字。其實,讀者的有藝術感受的生活方式同樣重要。兩個人平視的時候才更易于溝通、理解,以至于產生靈魂間的友情。并非所有主流藝術當中的人或作品都能造成我“寫點什么”的契機,只不過是很有限的一部分。這原因很多,比如說,有些與我隔得太遠;有些沒能勾出我個人的內心問題;有時自己對“寫點什么”發(fā)生了厭倦;還有的時候無暇動手,神游到別處去了??傊@一切最終取決于個人的生活本身是否需要。我本心是不想把對藝術的說三道四當成與個人生活太遠的職業(yè),生怕自己的勉強擾亂了別人平素的節(jié)奏,誰都不輕松。說起副題“近觀中國當代主流藝術”中的“近”字的含義,大致有兩層:一是在時間上離現(xiàn)在很近,二是在空間上離我很近。說到底我是想不自覺地達到在近處能使心靈看個明白的親切狀態(tài),并與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