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國際金融是當今世界經濟舞臺上發(fā)生最深刻變化的領域之一。自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來,外匯市場規(guī)模急劇膨脹,如今世界每日外匯交易量已超過1萬億美元,國際貨幣流量已達到貿易流量的100倍。從融資結構的角度來看,股票和債券的國際交易發(fā)展更快,形成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并駕齊驅的格局。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大規(guī)模地向境外擴張,并在此過程中實現引人注目的跨國合并。在迅速發(fā)展起來的境外金融市場上,各國政府對金融交易的限制較少,促進了國際金融自由化。伴隨著匯率和利率頻繁波動,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急劇發(fā)展起來,歐洲美元期貨、貨幣期權,利率期權、利率調期等品種的未平倉合約均已超過萬億美元的規(guī)模。國際金融市場的膨脹對于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并非單純的幸事。如80年代的債務危機、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墨西哥金融危機、美國一個富有的州財政因金融投機失敗和破產、巴林銀行事件等,都向人們顯示著金融風險的增強。國際金融領域的變化給我國帶來的不僅是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zhàn)。大量引進外資無疑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但是,我們也不應忽略其負面影響。例如,據一份資料顯示,截于1994年底我國從日本獲得的1. 3萬億日元貸款中,由于美元對日元匯率由1:230變?yōu)?:100,使中方損失51億美元。正是由于現實生活中出現上述引人注目的變化,在經濟學領域國際金融科目成為發(fā)展最快的科目之一。在國外,每年都有大量的關于國際金融的文獻問世。在我國,關于國際金融的書籍也數以百計。但是,與我國對外開放的需要相比,國際金融知識仍是人們比較陌生和神秘的領域,客觀現實要求經濟學家們更多地開展國際金融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這部著作有3個特點。首先,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國際金融書籍的格局,在內容上更加全面。此書分為三篇。第一篇導論涉及到國家教委國際金融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基本內容,第二篇國際金融理論和第三篇國際金融實務反映出作者在內容結構卜所做出的創(chuàng)新。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內容充實和人信息量的特色。其次,此書具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接近于學科前沿的特點。這主要反映在它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西方經濟學家在國際金融研究中得出的主要成果,如對于傳統(tǒng)的購買力平價和利率平價理論的最新發(fā)展、粘性和柔性價格下的貨幣主義分析、將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聯(lián)系起來的多恩布施模型,以及資產結構平衡模型和貨幣替代模型等嚴格說來,這些模型具有諸多局限性,不一定能經受實踐的檢驗,特別是不一定能適用于中國的經濟環(huán)境。但是,這些模型所采用的一些分析方法對我們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了解這些方法有助于我們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關于匯率預測和國際收支調節(jié)機制的理論模型,在這種意義上,此書所做出的這種努力是一種可行的嘗試。最后,此書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我國的對外開放要求培養(yǎng)出大量的懂得國際金融操作的實用型人才。此書從外匯交易、國際銀行貸款、證券投資、期貨與期權、外匯風險、匯率預測等多種角度,比較全面地介紹了國際金融實務的各個領域的內容,特別是以大量例題詳細地介紹了一些計算方面的知識鑒于此書以上特色,乃樂以為序。陶湘1997.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