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馮增昭,1926年生于河南省登封縣,1952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地質學系?,F為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還是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及副秘書長、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會理事及副秘書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長慶石油勘探局高級技術顧問、沉積學報編委、礦物巖石編委、中國巖相占地理叢書主編。馮教授在高校執(zhí)教40余年,培育了大量高級科技人才,其中包括博士10名及碩士12名。馮教授長期從事沉積學、碳酸鹽巖石學和巖相與古地理學的研究工作??蒲谐晒@中國天然氣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等。主要專著有《沉積巖石學》(1982,1993)、《下揚子地區(qū)中下三疊統青龍群巖相古地理研究》(1988)、《碳酸鹽巖巖相古地理學》(1989)、《華北地臺早古生代巖相古地理》(1990)、《鄂爾多斯地區(qū)早古生代巖相古地理》(1991)、《中下揚子地區(qū)二疊紀巖相古地理》(1991)、《滇黔桂地區(qū)早中三疊世巖相古地理》(1994)和《中國沉積學》(1994)等10部。他的這些科研成果和著作尤其是巖相古地理學方面的成果和著作,都是以沉積學的理論為指導,以他倡導的“單因素分析綜合作圖法”為方法論,以自己實測的基干剖面所取得的各種第一手的定量資料為立腳點,以定量化的圖件為主,以中比例尺的圖件為主,從而使巖相古地理學發(fā)展到了定量階段。這在古地理學中是個重大的發(fā)展。他的主要譯著有H.布拉特等的《沉積巖成因》,G.V.奇林格等的《碳酸鹽巖》,M.M.阿斯蘭尼等的《碳酸鹽巖沉積環(huán)境》,J.L.威爾遜的《地質歷史中的碳酸鹽相》,W.E.哈姆主編的《碳酸鹽巖分類文集》,H.E.庫克等主編的《深水碳酸鹽環(huán)境》等。他在引進并傳播國外沉積學理論及方法上起了重要作用。馮教授是最先用沉積學及定量巖相古地理學的科研成果預測鄂爾多斯地區(qū)早古生代海相碳酸鹽巖地層中油氣的地質學家之一,為鄂爾多斯大氣田的發(fā)現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金振奎,1963年生于山東省昌邑縣;1983年畢業(yè)于華東石油學院勘探系石油地質專業(yè),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yè)于加拿大卡爾加利大學地質地球物理系,獲碩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目為“阿爾伯達西部上泥盆統凱恩組的沉積環(huán)境和成巖作用研究”;1992年畢業(yè)于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系,獲博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目為“云貴地區(qū)二疊紀巖相古地理”;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后,研究題目為“冀魯帚狀構造體系及其與油氣移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