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唐代前期(公元618-755年)國家預算的法制形態(tài)
第一章 預算內收入計劃的編制
第一節(jié) 項目的規(guī)劃與年度總量預計
第二節(jié) 物質形態(tài)的具體化與多樣化
第三節(jié) 預算內收入計劃的合理內涵與財政意義
第二章 執(zhí)行預算內收入計劃的諸環(huán)節(jié)
第一節(jié) 戶部四司制訂的有關法規(guī)
第二節(jié) 地方政府應承的執(zhí)行職責
第三節(jié) 司農寺與太府寺的稅物驗收制度
第三章 預算內支出要目與計劃性程度
第一節(jié) 軍費預算的增長趨勢
第二節(jié) 官員俸祿支出計劃及其數量界限
第三節(jié) 賑恤災荒支出計劃及其局限性
第四節(jié) 皇室費用對國家預算計劃性的干擾破壞
第五節(jié) 交通與行政費用的安排
第四章 預算外收支計劃
第一節(jié) 公廨本錢的設置與利息用途規(guī)劃
第二節(jié) 食堂與京官的“別借食本”
第三節(jié) 職田的規(guī)劃及其財政效益和社會影響
第四節(jié) 公廨田、驛田的規(guī)劃
第五節(jié) 屯田和營田規(guī)模的消長與管理權限的變化
第六節(jié) 常平倉在唐前期財政全局中的地位
第七節(jié) 土貢
第五章 財政平衡狀態(tài)的階段性探討
第一節(jié) 論述對象的限制與研究方法說明
第二節(jié) 漸趨平衡、略有結余的武德、貞觀時期
第三節(jié) 由平衡趨于失調的高宗、武周時期
第四節(jié) 中宗、睿宗時期財政危機的爆發(fā)
第五節(jié) 玄宗朝的盛世與危機
本編結語
中編 安史之亂與唐朝財政體系的變動
第六章 安史之亂對唐朝財政舊體系的沖擊
第一節(jié) 肅宗朝(756-761)戰(zhàn)時財政收支的尖銳矛盾與對策
第二節(jié) 財政舊體系的全面崩壞
第七章 代宗朝(762779)財政的改革與整頓——一推行兩稅法的財政前提述評
第一節(jié) 劉晏理財與中央財政獨立性的增強
第二節(jié) 農業(yè)稅收結構的調整與“兩稅”制稅原則的由來
第三節(jié) 全局性收支混亂狀態(tài)的初步整頓
下編 唐代后期(公元780-907年)國家預算的特定形態(tài)
第八章 兩稅法與唐朝國家預算新計劃的形成
第一節(jié) 楊炎的奏疏與中央有司的《起請條》——兩稅預算方案的由來
第二節(jié)“上供、送使、留州”——兩稅三分制的財政內涵分析
第九章 兩稅預算的定額管理體制
第一節(jié)“自是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唐中央對兩稅預算的宏觀調控及其利弊
第二節(jié)“兩稅之法,悉委郡國”——地方對兩稅預算收入的管理權限
第三節(jié)“留后、留州,任于額內方圓給用”——地方預算支出的“包干制’
第十章 中央預算不平衡及其對策
第一節(jié) 預算收入的不穩(wěn)定性與總量減少趨勢
第二節(jié) 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擴大傾向
第三節(jié) 管理中樞的多元化
第四節(jié) 收支失衡狀況與對策
本編結語
附錄:一、“量出制人”與兩稅法的制稅原則
二、唐代“除陌’釋論
三、論唐代方鎮(zhèn)“進奉’
四、唐五代“關市之征’試探
五 略論唐朝的賦稅“損免”
六、試論唐后期的兩稅法改革與“隨戶雜徭”
七、唐人所謂“量出制人”釋論
八、唐朝兩稅“上供、送(留)使 留州’制的來龍去脈及其評價
九、中國財政史上何時建立“國家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