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修身篇
一、修身乃人生之本
修身進德乃人生之本,本固則枝葉繁茂,“得其
本,則末隨;趨其末,則本末俱廢”。因此,培養(yǎng)
美好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子女的關鍵所在,是
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二、立志為進德之基
人們最終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與他當初立定
的志向大有關系 顯然一個人若以道德完美
為目標,必須立志高遠,因“志為進德之基’。志
向遠大,未必就能成為君子;胸無大志,則必定
碌碌無為
三、百行以道德為首
修身修什么?在古人看來,修身包含著極為豐富
的內容,幾乎囊括了一切道德倫理:孝敬、仁義
忠誠、友愛、善良、謙恭、勤奮、儉約、寬容、自省、
忍耐做一個有道君子,實在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情
四、修行貴持之以恒
修身之途艱辛而遙遠,但只要志慮純凈,淡泊自
甘,慎擇師友,善察己過,言行一致,細品詩書
內方外圓,堅持不懈,必能“由有恒而至于善人
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
五、養(yǎng)性莫善于寡欲
貪欲是修身進德的最大障礙,因此,古人提倡清
心寡欲,知足常樂,認為“性明者欲簡,嗜繁者氣
昏”。唯淡泊能明志,寧靜可致遠,“未有干名要
利、欲而不厭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祿者”
治家篇
一、傳家兩字,曰讀與耕
應該留給子孫萬貫家財,還是清白家風?無論曾
為高官,或者一生清貧,古代的家訓作者都有明
智的選擇。為官者以他人稱其后代為“清白吏子
孫”為榮;貧窮者告誡子弟要保持氣節(jié),“若卑諂
于豪勢之人,不獨自壞門風,且徒取人厭,其實
無濟于貧乏也”
二、家規(guī)身范,不可偏廢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傳
統(tǒng)家庭中,家長具有統(tǒng)轄家庭成員的極大權力,
子弟凡事稟命而行,不可任意而為。當然,家長
本身“當謹守禮法,不得妄為;至公無私,不得
偏向’
三、勤儉乃治生之道,不勤則寡入
不儉則妄費
“居家切要,在勤儉二字’。勤勞致富,是大家都
能接受的道理;儉則不那么容易做到做好,因
為儉約往往與吝嗇區(qū)分不清。其實,兩者是截然
不同的,“省所當省日儉,不宜省而省謂之
吝嗇?!?br />
四、未雨綢繆,常保安寧;量入為出
不至乏用
當家要精于安排,凡事需預先謀劃,如此,方能
有備無患,常保安寧。自然 一家有一家的具體
情況,“富家有富家計,貧家有貧家計。量入為
出,則不至乏用矣’根據收入決定支出,是家
庭理財的通用原則
五、營造溫馨家庭,需從點滴做起
熱心公益,奉公守法,禮貌待客,安貧樂道,不輕
舉債,整潔衛(wèi)生小心火燭,謹防盜賊家是
人們寄托身心的寧靜港灣。而一個溫馨和美的
家,需要孜孜不倦地營求,在任何瑣細的事情上
都容不得有絲毫的馬虎
睦親篇
一、福善之門莫美于和睦
傳統(tǒng)大家庭人口眾多,家庭成員性格各異,難免
有不和諧之處?!叭酥劣H,莫過于父子兄弟,而
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責善,兄弟或因
于爭財”。因此,相互體諒忍讓,識大體,慎細節(jié)
重情義,輕財利,是處理家庭關系的總則
二、父慈子孝,父公子諒,家業(yè)才能
興旺
在中國古代社會,父子關系是一切家庭關系的
核心和主干。父子各盡其道,“為人父者能以他
人之不肖子喻己子,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賢
父喻己父,則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無
偏勝之患矣”
三、情同手足,兄弟當和好到老
兄弟本是同根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友愛的
兄弟關系不僅是興家創(chuàng)業(yè)的先決條件,而且是
人生的至樂。因此,“兄弟當和好到老,不可各積
私財,致起爭端;不可因言語差錯,小事差池,便
面紅耳赤”
四、親族鄰里,皆當友善關愛
夫婦、妯娌、婆媳、姑嫂、叔侄推而廣之,一
切親屬、親戚關系及鄰里關系都應當妥然處
理?!疤幾谧?、鄉(xiāng)黨、親友,須言順而氣和,非意
相干,可以理遣,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心平氣
和,忍讓耐心,是處理這些關系的基本原則
處世篇
一、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
物耳
貧富、貴賤、窮通、得失、恩怨我們應該以什
么心態(tài)處之?披閱古人的家訓,揚棄“命”、“運’
之類的陳腐解說,我們面對的是恒久不衰的生
活哲理
二、謙以持身,恕以接物;嚴于律己,
寬于待人
“處世”的首要內容是“處人”。處家人,處朋友,
處親戚,處常人,處上司,處下級,處長輩,處后
生,處好人,處惡人我們發(fā)現,明智的古人
有一顆“謙以持身,恕以接物”,既不卑躬屈膝
也不盛氣凌人的平常心
三、謙退忍讓能化解無窮之災悔
我們所承傳的是一個崇尚虛心、謙退、謹慎、忍
讓的文化傳統(tǒng),所謂“言語忌說盡,聰明忌露
盡,好事忌占盡”;所謂“終身讓路,不枉百步,
終身讓畔,不失一段’。這些教訓雖與近世現實
不盡吻合,但自有其值得借鑒的合理內核
教子篇
一、有田畝便當盡力開墾,有子孫
便當盡力教誨
“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有子不
教,為父之過。古代上至君王,下及百姓,都把教
育子女當作大事來做。皇室貴官固然有嚴格的
教導措施,普通家庭也“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
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
二、養(yǎng)子弟如養(yǎng)芝蘭,既積學以培植
之,又積善以滋潤之
教育子女,不僅在于教導他們讀書做官,更關鍵
的在于培養(yǎng)他們品性高尚,志向遠大,胸懷開
闊 要“導其性,廣其志,養(yǎng)其才,鼓其氣,攻其
病,廢一不可”要知道,養(yǎng)子弟如養(yǎng)蘭花,既要
積學以培植之,又要積善以滋潤之
三、從小施教,從嚴施教,既不嬌寵
也勿體罰
教育子女,要從小做起,因為“少成若天性,習慣
如自然”;家長和教師對晚輩要從嚴要求,不可
嬌寵,“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傅嚴者,異日多賢;
寬者,多至不孝”但過多的體罰也不會帶來好
的結果
勉學篇
一、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讀書學習,能使人獲得知識和力量,成為有用之
才。一個人若學問淵粹,見識高遠,“則其達也必
能卓然有立,以示百僚之準式;其窮也亦將介然
自重,以為一鄉(xiāng)之表儀”。否則,即使“不流入流
俗人,則著衣吃飯一呆子弟矣”
二、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
秋登其實
我們總認為,古人讀書的唯一目的在于求科第,
致富貴。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誤解。家訓作
者告訴我們,學問的首要目的在于明道理,做好
人,在于追求上達之路,“求科第猶第二事”也
三、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
盡管有晚學成大器的事例,但一般情況下,學習
要從小開始,并且必須“嚴立課程,不可一日放
慢”;要有嚴師督促,“不可一日無師傅”;須精博
結合,學行并重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至于讀
書、作文、寫字、應試等等,都有有效的實用
方法
四、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
握錐懸梁,囊螢照雪,是古人力學的佳話;勤可
補拙,怠致荒疏,乃千年不易之至理“大凡世
間一技一藝,其始學也不勝其難,似萬不可成
者,因置而不學,則終無成立”。因此,必須有堅
定不移之心,勇猛精進之志,勤學苦練 才能學
有所成
就業(yè)篇
一、人當求職敬業(yè)
人須有業(yè),有恒業(yè)才能有恒心?!柏氋v而有業(yè),則
不至于饑寒;富貴而有業(yè),則不至于為非’。游手
好閑,必定會走到邪路上去,最后辱身敗家,累
及家人和祖先 切宜深戒
二、擇業(yè)務需謹慎
可供古人選擇的職業(yè)范圍是很狹窄的,最受古
人重視的是讀書(做官),其次是務農,所謂“耕
讀傳世久”,所謂“恪守農士家風”。士大夫子弟
若讀書無成,則“巫、醫(yī)、僧、道、農、圃、商、賈、
技術,凡可以養(yǎng)生而不至于辱先者 皆可
為也”
三、仕宦最重清廉
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的職業(yè)一般比較簡單,但仕宦是
一種特殊的職業(yè),它對從業(yè)人員有較嚴格的要
求。古人認為,當官最重要的品格是清廉、謹
慎、勤勉 愛民若子,切忌貪暴,不忘本色
這些教訓在今天讀來仍使人感到意味深長
交誼篇
一、要與高尚之士結交,勿與奸邪
小人往來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與惡人居,
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友伴對人生的意義如
此重大,因此,古人諄諄告誡子弟:“與人交游,
宜擇端雅之士。若雜交,終必有悔 且久而與之
俱化,終身欲為善士不可得矣。”
二、游道雖廣,交義為長
交友和全交之道,首在以義相合,而不是以利相
結;朋友雖然親密,但當心存敬意;朋友有長處,
須加贊揚,有短處,須加掩飾;人無完人,對朋友
不可求全責備,而當注重大節(jié),容忍其缺點,“使
親不可褻,疏不可間”,終身友善
附 錄 本書所錄家訓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