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國農村實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及蔬菜產銷體制的改革,出現(xiàn)蔬菜生產大發(fā)展的新形勢,為了盡快把科學技術變成直接生產力,我們緊緊圍繞蔬菜生產提出的問題,汲取生產實踐中的先進經驗,運用蔬菜科研中的成果,編寫了《蔬菜栽培二百題》實用性科普讀物。該書出版后受到了廣大基層蔬菜科技工作者及菜農的歡迎,也收到一些讀者的來信,要求就書中有關技術問題作出進一步的咨詢和解答。十年過去了,在這十年中,我國蔬菜生產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得到了空前的飛躍發(fā)展,生產面積成倍上升,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栽培方式有所改變。特別是進入90年代后,隨著蔬菜“大流通”的發(fā)展,蔬菜生產逐步向專業(yè)化、產業(yè)化、現(xiàn)代化方向發(fā)展,已成為廣大農村的一項主要的支柱性產業(yè)之一,效益大增,并正在向“兩高一優(yōu)”方向提高。在這個變化了的新形勢下,原書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快速發(fā)展的生產需要。因此,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的組織與支持下,又重新編寫了這本《蔬菜栽培二百題(第二版)》,期望能對剛剛從事蔬菜生產或已經有一定生產經驗又有一定文化的蔬菜生產者、經營者有所幫助,看了能懂,學了會做,從中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并期望能對各級蔬菜生產的領導同志及廣大基層蔬菜科技工作者能有所啟迪,在發(fā)展我國蔬菜產業(yè)及新技術推廣中作出更大的貢獻。第二版是在保持原版基本內容的同時,通過擴大題目范圍,增加新鮮內容,合并有關專題,突出栽培重點等方法而重新編寫的一本新書,與原版比較,具有以下主要特點:(1)提高對蔬菜商品性生產的認識,增強市場競爭意識及能力。例如,將“蔬菜生產的組織與計劃”部分改為“蔬菜商品性生產的計劃與組織”,并增加了“綠色蔬菜生產”及“蔬菜采后處理”等內容;(2)突出重點,增加了保護地蔬菜生產的內容,特別是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內容更加系統(tǒng)、具體,不僅補充了近些年來科研、生產中的新成果、新經驗,且具有更強的生產指導性及可操作性;(3)擴展了蔬菜種類及栽培方式,促進蔬菜生產多樣性的發(fā)展。如增加了“稀有蔬菜與蔬菜特殊栽培技術”部分,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一些稀有蔬菜及軟化栽培、芽菜栽培技術;(4)根據(jù)生產的變化及菜農的需要改變編寫內容。如蔬菜采種已形成專業(yè)化生產,農民迫切需要了解與掌握的是如何應用蔬菜品種,而不是采種技術,在第二版中取消了“采種”,增加了“品種”。由于內容的擴展與增加而全書的題數(shù)基本不變,第二版每題的信息量加大,全書的字數(shù)增加了一倍,即使這樣,在編寫過程中還是感到篇幅有限,不能完全展開介紹,只能有重點地詳述一些關鍵性技術。為避免重復,一項技術的原理及操作要求只能在一個題中系統(tǒng)介紹,其它題目中涉及該項技術的部分只能點題為止,望讀者閱讀一個專題時可同時參考其他有關的專題加以補充。本書第二、五、六、七、八部分由趙庚義撰寫,第一、四、九、十一部分由葛曉光編寫,第三、十部分由李振洲編寫,葛曉光負責全書的編寫內容設計、審稿及定稿工作。由于我們水平有限,加上本書涉及的范圍又廣,時間倉促,難免有疏漏和錯誤,敬希讀者能象關心原版那樣繼續(xù)給第二版以幫助,多提批評與建議,我們將不勝感激。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各方面有關的書籍及資料,特別是轉用了由中國綠色食品發(fā)展中心制定的《綠色食品標準》(1995年8月)中的有關標準,在此一并致謝。主編1996年7月